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6月07日 星期四

为有源头清香来

韩宇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07日   第 11 版)

  古村小巷
  高利峰摄

  踏上小乡村那古朴幽静的小巷,伸手抚摸着饱含岁月沧桑的石墙,清风俏皮地拂过脸颊,儿时的记忆便在脑子里氤氲开来……

  小时候住在姥姥家,姥姥家位于冀南丘陵区的一个小村庄。印象中最喜欢的是村里的手工红薯粉条,谁家的儿子娶媳妇或闺女出嫁,到吃饭的时候,大人们喝酒吃肉,我便跑过去,舀起一碗红薯粉条熬制的大锅菜,特地用筷子挑起一长串,找一个角落美滋滋地品起来。嚼在口中,爽滑鲜嫩,筋道饱满,吃得肚皮鼓鼓的,满满的幸福。

  我一直好奇地想,究竟是哪位能工巧匠制成了这久煮不烂、清香宜人的可口佳品。在村里住得久了,我惊诧地发现,以柔为美的粉条,却是经过充满粗犷和阳刚之气的北方汉子的双手,在极热与高寒的淬炼下诞生的。

  每年入冬以后,制作红薯粉条的时节来到了。经过清洗、粉碎、晾晒等一系列流程后,村民们开始推磨沥芡,磨盘转动的吱吱声,伴随着那从嗓子深处喷涌而出的、底气十足、犹如川江号子般的嘿哟声,让人仿佛听到了村民们心里按捺不住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几个人一起在硕大的瓷盆里和芡,步调手法,不紧不慢,又觉得他们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葛天氏的子民,在进行一场隆重的庆祝祷告仪式。

  芡面活好了,而后开始沥芡,漏瓢在手,铁锅内沸水翻滚,锅下是熊熊燃烧的大火。热熏火燎、云蒸雾腾之际,当当的敲击漏瓢声,似催人奋进的钲鼓号角,在水蒸气笼罩着的锅面上飘荡起来。刹那间工夫,一锅粉条早已如游龙投胎般在水中畅游。粉条出锅的时候,奇寒的天气派上用场了。湿漉漉的粉条上架后,经过几个小时的寒冻,变成了一块冰疙瘩包裹下的丑胎。

  第二天,一觉醒来,令人震撼的是那脱胎换骨式的幻变,一缕缕柔韧细溜的粉条在微风中轻轻拂动,说是仙女出浴绝不过分,荷出清波毫不夸张。经历了炙烤灼烧、暑透肌肤,经历了冰冻三尺、寒彻骨髓,究竟是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和折磨,才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演变成这令人叫绝的人间美味来。

  每每此时,村里的匠人们便会点上一袋烟,嘴角挂着笑,找个僻静的地方蹲下来,眯起眼看着自己的杰作,目光里不只充盈了满足和自信,也凝聚了匠人对口感的执着、对工艺的守护、对文化遗产的传承。

  走到村西口,发现路边的院子里建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们在合作社的管理和指导下,每年把从地里刨出来的新鲜红薯,制作成红薯粉条,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运送粉条的车辆来来往往,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撒了欢儿似地跑着,像极了村民们喜庆的眉眼儿。那眉眼儿里盛满了沉甸甸的收获,盛满了来年春的希望,盛满了对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殷切期盼!

  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来一趟呦!观看匠人们制作红薯粉条的传统技艺,感叹先人们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出的社会文明,触摸村民们内心涌动着的建设美丽乡村的创业激情,观赏一下刀切斧锯的街巷、古色古香的门楼、虬枝盘桓的老树,中午的时候吃上一碗红薯粉条熬制的大锅菜,用筷子挑起一长串,一丝丝沁人心脾的清香便弥漫开来……

旅行的意义(旅游漫笔)
如果没有中国,这世界太寂寞(行天下)
为有源头清香来
世界烟花看浏阳
责编:刘发为 邮箱:rmrblyt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