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随着资本逐渐退场,共享单车在各大中小城市的“烧钱大战”进入了“下半场”。
对于身处共享单车“棋局”中的不同角色来说,上下半场的感受差异是明显的。对消费者来说,“上半场”各种单车满街都有,还不用花钱;到了“下半场”,坏车、“僵尸车”多了,很多时候要骑车还找不到。对企业来说,“上半场”经营模式主要是“烧钱”,拼数量、拼补贴,“下半场”则意味着拼管理、拼运营。对政府管理者来说,“上半场”主要是观察公众接受程度,“下半场”就要考虑如何促进共享单车行业可持续发展。
各方角色不同,职责不同,但使命是一样的,那就是让共享单车真正成为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好帮手。这是各方都应具备的“初心”。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初心事关共享单车存亡。
要维护好这个初心,需要以“堵”治乱。共享单车出现后,大量单车进入街头、人行道,造成“僵尸车”占道、坏车遍地,给城市管理和市民出行带来了一些困扰。这种乱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运营企业不计成本大规模投放、运营维护调度跟不上造成的。对此,多地已先后出台管理办法或暂停投放新车。各地交通、城管等部门也积极清理废弃车辆,督促企业“谁的孩子谁抱走”,总体效果是明显的。当然,“堵”是一种动态行为。应该依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如果市场有需求了,是可以适量投放的。
要发展好这个初心,需要以“疏”提质。共享单车乱象反映了市场调节可能存在失灵的问题,但不能“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通过适当引导,共享单车是能管得住、发展好的。目前,一些运营企业正施行信用积分、电子围栏等精细化管理新招,这些尝试值得鼓励。
为长远计,可以建设共享自行车监管与服务平台,指导企业按车辆投放规模配备运维调度、现场巡查和应急管理力量;建立完善企业、政府、消费者共商共建、共管共治的体制机制,实现文明骑行、有序停放;加快推进非机动车立法,以法律规范相关各方行为……这些强机制、管长远的管理方式现在到了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