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一座年轻而又古老的城市。
说她年轻,是因为“先有石油,后有大庆”,很多人一提起大庆,第一印象便是石油,大庆油田开发至今不到60年,而大庆建市的历史就更短了。说她古老,那话可就长了——在第四纪更新世长达2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里,这里曾被辽阔的松辽古大湖所覆盖;及至距今2万年左右的晚更新世末期,巨兽猛犸象主宰这片土地,披毛犀和东北野牛也不甘寂寞、跃跃欲试;再后来,第四纪全新世时期古代先民曾在这里打制精美的石器,依岗为猎、傍水而渔,又从石器时代迈入青铜时代,留下人类史上灿烂的白金宝文化……
如今,大湖、巨兽和先民都已走入历史的深处,但在大庆博物馆,观众却可以探寻到东北第四纪的奥秘——在这里,丰富的馆藏化石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别出心裁的布展,将一幅关于东北第四纪自然、动物与人的多彩图景,渐次铺陈开去……2017年,大庆博物馆因极富特色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收藏、陈列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猛犸象化石收藏最全
甫一进入大庆博物馆,眼前的景象便会让人驻足不前——大厅中央是三组惟妙惟肖的猛犸象、披毛犀和东北野牛大型雕塑,背后一面呈现东北第四纪图景的巨大环形浮雕将它们包围,它们的脚下则是第四纪地层中化石埋藏场景的复原……这些元素无声地告诉参观者,这座博物馆将要为你呈现一场史前动物的视觉盛宴。
“这三种动物是第四纪时期我国东北地区著名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庆博物馆馆长张凤礼介绍,“第四纪是漫长地球历史的最新一章,在这一时期,现代生物群落的格局最终形成。第四纪也是人属的灵长类祖先由猿演变为人的时期,因此,研究第四纪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凤礼介绍,由于大庆乃至整个东北平原都广泛分布着该动物群的动物化石,于是2002年大庆博物馆就与中科院地质专家共同组建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课题研究组,将收藏保护研究大庆出土的第四纪古生物化石作为主要目标。“这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化石资源,也填补了国内系统性收藏第四纪古生物化石的空白。”张凤礼说。
大庆博物馆坚持依物建馆的原则,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8700平方米、展厅面积12000平方米,馆藏化石达到20多万件。中外专家目前研究发现第四纪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共45种动物,大庆博物馆就展陈了43种,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收藏该动物群化石种属最全、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博物馆之一。馆藏数十头完整的猛犸象骨架、数十头完整的披毛犀骨架及上百具东北野牛、王氏水牛骨架及大量最后的斑鬣狗骨架,其中有100余具真骨含量超过70%的完整骨架。“这些系统性的化石收藏,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撑。”张凤礼说。
化石陈列令人震撼
大庆博物馆二层展厅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陈列是展馆的核心,也是对慕名而来的观众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太震撼了!第一次看到那么多完整的猛犸象化石骨架,真是大饱眼福。”东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小陈是个十足的“动物迷”,为了一睹猛犸象的真容,他特地约了几个同学从哈尔滨来到大庆,“百闻不如一见!猛犸象不愧是史前巨兽。”
小陈所看到的,正是由12具猛犸象化石骨架组成的庞大象群,而大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两具化石含量达90%以上的真猛犸象化石骨架——便是这象群的首领。其中一具镇馆之宝真猛犸象化石骨架高昂着头颅,一对长且弯曲的象牙直往上冲,似乎要和敌人一决高下。该具化石骨架身高4.5米、体长7.5米,2009年出土于黑龙江省青冈县,整体脊椎骨、肢骨、肋骨、脚趾骨保存都十分完整,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完整且个体最大的真猛犸象化石骨架。
与庞大象群比邻而居的是该动物群的另一重要成员——12具披毛犀化石骨架,犀牛们首尾相衔,正在“溪流”边闲适地觅食。沿着犀牛觅食的“溪流”往前去,便来到了“丰富的动物种群”展区。在这个展区里,观众们可以看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中啮齿目、食肉目、兔形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众多动物的化石和标本,其中包括出土于大庆境内的中国最完整的狼化石骨架、中国最完整的最后的鬣狗化石骨架,因其化石含量均达90%以上且属于同一个体,被誉为“神州第一狼”和“中华第一鬣狗”。
在“繁盛的草原大军”展区,50余具牛化石骨架营造出一幅极为壮观、极具动态的“群牛奔袭”场景,似乎将观众带到了万年前的那片旷野之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100多个形态各异的野牛头骨化石组成的化石墙,则静静地伫立一旁,与狂奔的牛群相映成趣。动静结合,参观者无不为之击节称赞。
二层展厅里别具一格的化石陈列,让观众仔细端详、流连忘返,而这也正是大庆博物馆的初心所在。“我们要让化石成为整个陈列的最厚重的语言,让观众能够通过观察化石,体悟动物种属的微妙变化,感受自然环境与动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张凤礼说。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观众能够了解这些第四纪的动物和历史,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大庆博物馆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前往广东、广西等地开展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巡展;又比如为本地的中小学生定制研学课程,通过在博物馆实地参观、学习,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研究第四纪就是研究人类自己
大庆博物馆以东北第四纪古动物化石的收藏陈列见长,却又不止步于此——以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陈列为核心,大庆博物馆将东北第四纪的环境变迁、动物生息与人类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自洽的陈列逻辑。
在博物馆一层展厅的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陈列中,观众可以通过观看科普短片、穿越湖底隧道景观等,了解大庆及东北亚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过程。在一个直长形的展厅里,一侧是长达47米的地层岩芯标本,另一侧则通过机械沙盘模型和科普展板相互配合的形式,向观众讲述东北第四纪松辽古大湖是如何形成又如何消亡的;在这长达200多万年的时间里,环境和气候又是如何变化的……细细体味这一系列问题,观众在参观二层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陈列时,便能理解那些远古动物是如何从繁盛归于消亡的。
都说大庆是个年轻的城市,但实际上她的历史久远厚重。博物馆三层的大庆地区远古人类文明陈列集中展示了大庆地区白金宝遗址、小拉哈遗址出土的文物,包括精美的陶鬲(gé)、细石器等,反映了该地区古代先民的文明程度。一个个透明的玻璃展柜里,摆放着大量形态各异、精美细致的石镞、石核、石叶、刮削器、剔挖器、雕刻器等文物,让观众能够对先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尤其值得一看的是该展区的白金宝遗址陈列。该遗址位于黑龙江省肇源县民意乡白金宝屯,遗址范围南北长450米,东西宽400米,分布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宏大的中心聚落遗址。据介绍,白金宝是松嫩平原上第一次正式科学发掘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遗址,对于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个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参观完三个基本陈列,仿佛从万年前归来。此刻,再次回到大庆博物馆宽阔的一层大厅,又会有另一番耐人寻味的感受——巨兽们曾在第四纪的旷野上呼风唤雨,最终还是抵不过自然的力量,被掩埋在泥土中。
或许,这才是大庆博物馆的东北第四纪陈列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人类诞生且依然生活在第四纪,人类当前主宰着这片土地,但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这个意义上看,研究第四纪,就是研究我们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