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老家西递新发现——

桃花源漂流

蒋涵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28日   第 12 版)

  游客在漂流
  胡寿宜摄

  嫁给祖籍皖南黟县西递村的大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上世纪60年代去过西递,那是个古老而寂静的山村,“前世不修,摸上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村里男人很少,都“丢”出去了,老弱妇幼默默守望百年深宅和祠堂神殿。昏暗的夜间,陪伴你的是一盏小油灯,你若有种种杂念,此时此刻几乎可以和祖先隔空对话,洗涤灵魂。恍惚间我和大雨已到耄耋之年,我们该回西递看看了,该去摸一摸父母的坟茔。

  世界文化遗产的冠盖已经把西递带进了一个喧闹的繁华乐园,尽管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大概年纪大了,我们只适应梦中久远的默默无闻的西递,但它已回不来了!于是我们避开参观的人流,到了离西递4公里的石山村表弟家看看。

  表弟家门口是通往黄山市的公路,公路边上有一条湍急的河水,这是新安江最大的支流——漳河。50多年前我从上海第一次来到这漳河边,那是夏天,奔腾的江水带动了一个大大的木质水车,水车旁是一碾米房,农民把收获的稻子麦子背来碾成米面。碾米的妇女唱着山歌操劳着,山歌声音伴随水车转动的吱吱声飘向对岸,歌声寓意着劳作的辛苦和欢愉,原来劳动是这样的美丽和谐,融自然和人力为一,对从未经历过田园生活的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今天,祖先留下的这一幅田园风光已经不再,表弟所在的村子也已不再种田,借着西递、宏村的东风开发旅游经济。听说我在寻找大水车,表弟说:挪了个地方做了个水车,但不是用来碾米,而是为了吸引游客。

  是啊,不再种田的农民总得寻找生路,生路还是家门口这条漳河,漳河仍在奔腾着,奔腾在祖先留下的桃花源长廊。信息时代让这里的人们打开了眼界,知道了漂流,漂流可以挣钱。前几年老家人赋予了漳河新的使命——桃花源长廊漂流。漳河边长大的表弟黄新国放下锄头当起了漂流的安全员,他向我介绍起桃花源漂流的好玩好看之处。

  漂流的起点站就在家门口的岱峰,终点在渔亭,河道落差17米,全程6公里。“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十里桃花源,须从岱峰游”,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由于种种原因,汤显祖并没有去过徽州,他一辈子在寻找人间仙境,这仙境竟在徽州。而表弟一家人也不曾想到古人是如此赞美家门口的岱峰。

  沿水漂流,漳河清澈见底,近看碧水乱石,鱼儿跳跃,远眺竹林叠翠,桃园掩映,粉墙黛瓦的徽州古村落向游客展示着它悠远的历史。黄新国说,家门口的古道因扩建公路而变了,但环绕着入黟古道的漳河还是保护良好。

  同去的年轻人很想跃跃一试,但黄新国说,现在不是季节,你们夏天来就可去漂一下玩玩。而我关心的是安全问题,新国说,景区安装了24小时水位安全监控,也做了防洪评估。夏天去玩西递的人,都要来此地漂流。全身弄得湿淋淋的,又紧张又刺激,有的人玩了还想玩。

  村里很多人都在为漂流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工作,有的种树绿化,有的搞服务,农民转身变成旅游业者,得益于老祖宗留给他们的漳河。如果说几百年来漳河水用于发展农耕经济,如今则用于发展旅游经济。听不到吱吱的水车转动声虽有点遗憾,而村民们在原地不离开家乡开创了新的生产模式也为他们高兴。

洱海那片醉心的蓝(旅游漫笔)
巴黎的“花神咖啡馆”(行天下)
人间亦有神仙居
桃花源漂流
责编:刘发为 邮箱:rmrblyt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