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

学习惯用语 了解中国文化

刘香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25日   第 09 版)

  课外跟学生们一起吃饭聊天时,一名男学生当着大家的面说:“我的中国女朋友发短信说我是‘铁公鸡’”。大家都笑了,他很困惑地问:“你们为什么笑?”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他的女朋友在委婉地说他有点儿小气。

  在海外教中文常听外国学生抱怨说,他们在和中国人交流或者看电视、看电影时,经常遇到一些词,每个字都认识,可是放在一起,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用,就感到很困惑,有的时候查字典也查不到。其实他们遇到的就是汉语中的惯用语。惯用语是熟语的一种,口语色彩较浓,结构固定,本身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需要临时组合其他语句就可以脱口而出,还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如“没戏”“泡汤”“不像话”“开夜车”“铁公鸡”“卖关子”“炒鱿鱼”“马屁精”“开小差”“连锅端”“喝西北风”“钻牛角尖”等。但是,惯用语的语义往往不能从字面直接看出来,大都有特别的语用含义,需要结合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可惜的是,在海外学校设置课程时,大多按语言技能来分课型,比如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等,课堂内容大都围绕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展开,较少涉及以语用为中心的惯用语方面的语言知识。事实上,学生们对汉语中的惯用语很感兴趣,也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它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当中。

  为了满足学生对惯用语的了解需求,我先找出使用频率较高的150个惯用语,根据内容分类,比如与食物有关的,如吃素、吃醋、吃软饭、吃了豹子胆等;与感情有关的,如热心肠、死心眼等;与数字有关的,如八卦、一把手、二手货、王老五等;与人物有关的,如小儿科、妻管严、娘娘腔等。每次下课前,以类为专题列出10个左右惯用语,简单地解释一下其语用特点,然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对话场景,3人一组自编话剧使用这些习惯用语。下次课上课前每组上台表演,表演前把本组将要使用到的惯用语写在黑板上,帮助其他学生理解和判断,使用个数最多最准确的那一组获胜。

  汉语中的惯用语作为现成的语言材料,生动形象,言简意骇,是中国人民语言文化智慧的结晶,外国学生一旦掌握,不仅能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和水平,还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一些惯用语,让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都能陆续地接触到。学生学习和使用惯用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过程。

  (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外派汉语教师)

来华留学生:拿起竹板儿学快板
从中国电影到中西比较
一堂“大熊猫”实景课
“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8月截稿
学习惯用语 了解中国文化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