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7年第一个国际博物日宣布设立以来,全球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公众的关注与参与越来越多。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在连接社会及其公众之间,博物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不同的时间上、空间上还是文明之间,博物馆的连接作用所产生的文化教育影响力,是社会其他机构所无法替代的。”这是文物界专家对博物馆连接的社会价值的阐释。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大英博物馆日记》一书中曾写到:“伦敦一月,最让我得益的是,住处临近大英博物馆,因而得以从容观察这个已有250年历史、绝对享誉全球的‘知识的海洋’。”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读书期间参观留学所在国那些记录着人类文明足迹的博物馆,是繁重课业之余的放松,更是了解多元文化的最佳途径。
张悦悦还记得刚到英国留学时,准备天天“泡大英博物馆”的计划;留学法国的刘源辉接待来自国内的同学和朋友的方式,就是带他们去参观巴黎军事博物馆;留学美国的孙璐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人类自身文明史的发展而惊叹;在美国留学两年的叶帆将参观博物馆列入自己的日常规划……
让我们听听这些中国留学生与博物馆的故事,并了解他们对博物馆的观察和思考——
英国博物馆的公共角色
张悦悦
记得刚来英国留学时,我发现每学期的课表上只安排了4门课。习惯于在医学院里同时应付八九门功课的我当时信心满满地跟朋友说,如果课堂上“吃不饱”,我就天天去“泡大英博物馆”啦!这是个很切实可行的计划,因为别看在伦敦,吃、穿、住、行哪一项都不便宜,唯独所有的公立博物馆都是免费的!当然,后来开学没几周,我就发现原来英国课程别看授课时间少,但需要课外下的功夫非常多,所以直到第一学年末我才有时间参观大英博物馆。
不过从某种角度讲,我那“泡博物馆”的计划也没有完全落空。在英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去博物馆就越来越成为生活的日常。英国是地道的博物馆大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数量众多。
把去博物馆说成是在英国的日常生活,还真不是我一厢情愿的“阳春白雪”,而是英国博物馆界的“刻意为之”。这和现代博物馆的起源有很大关系。博物收藏和赏玩曾一度是贵族等的特权。英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是位于英国牛津市中心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后来随着启蒙运动和工业化的扩张,英国社会在18世纪意识到人类文化财富应该为公众服务并且由公众使用,因此建立于18世纪中叶的大英博物馆从建馆之初直至今日都对公众免费开放。而且几乎每个博物馆都有完备的残障设施,会有专门针对儿童设计的展品解说和互动活动,博物馆是个从小朋友到老人都能自得其乐的公共空间。
除了移除各种有形及无形的门槛,方便大众“走进来”,英国各个博物馆还会想各种办法“走出去”。和很多国家一样,在英国,很多重点国家博物馆都在首都伦敦,但这个“理所当然”在很多英国人眼里却是一种需要修正的地域不公平。因此,近几年为了扩大博物馆馆藏的实际受众,著名的位于伦敦的泰特美术馆在圣艾夫斯、利物浦等地都设立了分馆,而科学博物馆也在约克、布拉福德、曼彻斯特建了分支。此外,博物馆的“走出去”也包括越来越注重把其馆藏输出给大学做科研,比如我所带的一个博士生就是由大英图书馆出资,请我们来辅导,对图书馆里“闲置”的历史资料做分析研究。
我想,正是因为英国博物馆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有根深蒂固的“公众性”传统,才会让朋友间的约会地点选在某个博物馆门口,会在对小孩子不知所措时把参观博物馆当成解决手头难题的方法,会在圣诞节前临时抱佛脚地冲进博物馆礼品店给朋友买礼物,会在慵懒的周末想起去博物馆的咖啡馆吃块蛋糕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想法未必和展览本身有直接联系,也未见得会对提高文化修养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你慢慢会发现,那些璀璨文明、艺术瑰宝,原来就在你的街角。
(寄自英国)
不可错过的巴黎军事博物馆
刘源辉
法国巴黎是时尚艺术之都,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举世闻名的卢浮宫、凡尔赛宫与埃菲尔铁塔被称为“两宫一塔”,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必去之地。
然而,巴黎军事博物馆虽然名气稍小,其参观和学习价值,却丝毫不逊于卢浮宫和凡尔赛宫。尤其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年轻人,军事博物馆更加不容错过。
军事博物馆地理位置非常好,处于巴黎的核心腹地。走过亚历山大三世桥,越过恢弘广阔的广场,就可见军事博物馆。
军事博物馆中的展品涵盖了从187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1945年二战结束期间的主要武器和丰富的历史资料。通过这些藏品,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法国的军事发展史,了解其版图变化,进而对整个欧洲的发展变迁有了直观认识。而近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藏品,则给今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提醒人们珍爱和平。
值得一提的是,拿破仑墓也是军事博物馆的一部分。作为法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拿破仑也是每当人们提起法国会说到的。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军事博物馆是我最喜欢逛的博物馆之一。每当有国内的同学和朋友来巴黎,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带他们去参观军事博物馆。每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历史已经逝去,现实却从未远离历史。博物馆中所陈列的那些兵器背后,有多少刀光剑影的故事。军事与战争残酷无情地拷问着人性,流血与屠戮让国家和民族生灵涂炭。虽然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有些地区正在遭受着战争和战乱之苦。这背后映照出的是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而中国所主张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伫立在巴黎核心腹地的军事博物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给参观者以启迪和教育,发挥着它独特的价值。
(寄自法国)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运营和服务间找平衡
孙 璐
“一座好的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生产梦想的摇篮。”在我去过的美国博物馆中,最喜欢的当属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位于寸土寸金的曼哈顿,馆藏300多万件展品。
宏伟的主博物馆坐落于纽约的第五大道,地理位置绝佳,几个街区之外就是时代广场和中心商业区。同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又有静谧的一面,毗邻中央公园,透过落地玻璃窗可看到公园里的绿树草坪和悠闲散步的人们。
这里极尽“大而丰富”,可以看到埃及古董、非洲木雕艺术、中世纪绘画、中国古典艺术品、美国现代艺术作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绝对值得花一整天参观游览,建议提前做好功课。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门票3日内有效,可供艺术爱好者细细欣赏。中国游客熟悉的著名展品包括《思想者》雕塑以及莫奈、塞尚、毕加索、梵高的作品等。
有一次,我和朋友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看到一个展区门口排了很长的队伍,大多是外国人,原来他们是去看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作品。博物馆周五、周六会开放至晚9时,给平时忙碌的上班族提供相对人性化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由艺术家、建筑家等于1870年发起倡议,他们期望博物馆能够给公众带来艺术教育。长期以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通过私人募捐和纽约市政府公共资金维系自身的运转发展。从1970年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推出按需“自愿付费”的收费政策,即参观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付入场费。因运营资金短缺等问题,从今年3月起改为门票制。除12岁以下的儿童可以免费参观外,仅纽约州的居民和临近州的学生可以继续享受“自愿付费”。目前的门票费用是成人25美元、老年人17美元、学生12美元。新政策受到了美国民众的质疑,认为这破坏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社会艺术教育的初衷。
事实上,不仅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全球博物馆都面临着如何在维持运营和做好公众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的共同话题。
(寄自美国)
美国博物馆印象
叶 帆 文/图
美国东北部地区是博物馆相对密集的区域。留美两年,笔者去过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等在内的位于纽约、华盛顿、费城的几家主要博物馆。
美国博物馆一般划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4类。艺术博物馆主要包括绘画、雕刻、装饰艺术、实用艺术等,有些艺术博物馆还展示现代艺术,如电影、戏剧和音乐等。历史博物馆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在考古遗址、历史名胜或古战场上修建起来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科学博物馆内容涉及天体、植物、动物、矿物、自然科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属此类。特殊博物馆则包括露天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乡土博物馆等。除此之外,美国还有诸多有趣且新颖的主题博物馆,比如头发博物馆、糖果盒博物馆、机械博物馆等。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有非常多的私人博物馆和诸多社区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突出社区特色,强调互动,目的是使社区居民了解本社区文化,产生归属感。
此外,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群包括19座博物馆、美术馆和国家动物园及9个研究中心(开展公共教育、科学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拥有1.38亿件艺术品和标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集群。其优势在于,各种不同类型博物馆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与偏好,资源的集聚也利于更大程度上发挥和彰显博物馆的功能。
对于身处大洋彼岸的留学生而言,初临异国,面对与国内迥然不同的语言环境、学习模式与生活方式,在步入留学生涯正轨前总会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文化适应期。美国丰富而多样化的博物馆资源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了解美国乃至世界历史、自然、人文艺术等的渠道,有助于国际学生浸入式、互动式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与社会发展状况,从而更快适应有着“文化大熔炉”之称的美国社会,使自己的留学生涯更为丰富而充实。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