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5月16日 星期三

“三绝”彪炳艺林

□ 郭 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16日   第 08 版)

  难得糊涂(拓片)
  郑板桥

  峤壁兰图
  郑板桥

  徐悲鸿评价郑板桥说:“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仅相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由国家典籍博物馆与潍坊市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清官板桥,三绝传世——郑板桥专题展”日前在北京举行。展览汇聚了67件(套)书画作品及作品拓片。其中,《修城记》诉说其为政勤勉有道,《峤壁兰图》《春风十里》可知其书画脱俗立新,《难得糊涂》则是一番为人处世的境界。

  

  “扬州八怪”作为18世纪中叶中国艺坛崛起的一群巨子,积极倡导诗、书、画、印一体,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文人画,开创一个时代画风先河。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凭借“诗书画”三绝的艺术成就自成风采,又身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之心,深受世人尊崇。

  郑板桥的诗、书、画创作以“真气、真意、真趣”独步文坛,形成“郑板桥风格”,可谓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作诗文,力求有时代气息,着力反映社会现实。他曾言:“郑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这种风格的形成,正是以他推崇的杜甫为榜样而努力践行的。郑板桥的代表诗作,如《悍吏》《私刑恶》《思归》等,都是忧国忧民之作。他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一字一句,道出他对民间疾苦的直面正视和内心深处的关怀。

  书法艺术上,郑板桥反对墨守成规,积极创新,敢于冲破“馆阁体”的藩篱。他在《四子书真迹》序中写道:“郑板桥既无涪翁(黄山谷)之劲拔,又鄙松雪(赵孟頫)之滑熟,徒矜奇异,创立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究之师心自用,无足观也。”又在《刘柳村册子》中自述其书体:“庄生谓:‘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古人又云:‘草木怒生’。然则万事万物何可无怒耶?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经颜鲁公《争座位帖》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

  在这种思想下,郑板桥奋发攻书,创出“怒不同人”的“六分半书”。“分书”即隶书,又称为“八分书”。郑板桥的分书,是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使书体介于隶楷之间,且隶多于楷,故称“六分半书”,意即减八分之意。加上他以画兰竹之笔法入书,形成了郑板桥别具一格的书体,被后人称作“郑板桥体”。

  50岁以后是郑板桥书体进入精益求精的阶段,特别是在他去官复归扬州后的十几年,书法得心应手,无拘无束,纵横驰骋,涉笔成趣,“如雪柏风松,挺然而出于风尘之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诗书之外,郑板桥又以画坛先锋的姿态留下印记。郑板桥生平喜画兰、竹、石,认为“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郑板桥借这些美的象征,寄托自己的抱负,阐释对现实生活的感悟。郑板桥爱画兰竹石,也是他亲君子而远小人的明示,例如他说“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君子之人,四时清风拂拂”。

  郑板桥所画之竹生活气息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枝竹,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极变化之妙,经他画来,浓淡枯润,点染得体,挥写自如。“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卷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乎?”欣赏郑板桥的竹作,总觉秀气满纸,笔墨既在纸中又在纸外,引发观者联想。

  郑板桥讲究书画融合,认为“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所作之画,虽不外是兰竹石,但经精心构图、巧妙用笔,辅以挺拔秀峭的“六分半书”,相映成辉。

于右任 落落乾坤大布衣
“三绝”彪炳艺林
96岁张功慤“无问我心”
油画聚焦新时代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