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5月16日 星期三

感人至深的英雄礼赞(新作评介)

——读长篇报告文学《守望初心》

徐 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16日   第 07 版)

  《守望初心》是作家余艳继《板仓绝唱》《杨开慧》之后,又一部报告文学力作,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颂歌,也是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礼赞。

  余艳似乎特别偏爱女性题材,这可能跟她本人是女性、对女性的命运特别关注有关。《板仓绝唱》《杨开慧》《后院夫人》的主角都是女性,这部《守望初心》写的则是以殷成福为代表的一群普通女性——女红军、女红属的感人故事。另一方面,她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注重微观解构。她书写的不是中国革命重大事件,而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普通人的故事。她的笔下也有贺龙妹妹、贺龙夫人、任弼时夫人、萧克夫人等著名人物,但她更关注殷成福、佘芝姑、戴桂香、陈小妹等普通女人的命运。从大的方面讲,她的创作填补了历史空白;从小的方面讲,这体现了她的平民视角、平民情怀。领袖人物、重要人物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但是革命成功绝不是少数领导人的功劳,而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牺牲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作品使中国革命史立体起来、丰满起来。

  《守望初心》写的是女红军、女红属们的传奇。作品以湖南桑植红嫂群体为主人公,她们送走了男人,又送走了儿女。“守望的红嫂,会用怎样的坚韧熬过几十年漫长岁月?英勇的红军,会蹚过多少坎坷持一颗初心走向胜利?”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守望”,一个是“初心”。“守望”,坚守,盼望。桑植的湘妹子们用一生在等候,用一生在坚守,用一生在盼望。土家族农妇殷成福,带着一家八口全部参加红军,长征路上四死两散,却永不言悔。佘芝姑,躲进深山十五年开荒种“军粮”,储存3万多斤包谷、2000多斤腊肉;戴桂香26岁守寡,从此守候一生,红色基因永远不改。陈小妹的丈夫英勇牺牲,被碎尸抛入荒野,身怀六甲的她穿过艰难险阻兜回碎尸丈夫。她们用自己的坚守,盼望着亲人们的归来,盼望着革命的早日成功。这个坚守,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积极的奋斗;不是平静的生活,而是流汗、流泪、流血甚至牺牲生命。她们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冲锋杀敌,但她们同样也是了不起的英雄。

  桑植的女红军和红嫂们,“死了的革命到底了,活着的继续革命。”她们终其一生,不管身处何方,不管处境如何,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没有忘记自己的信仰。她们为什么能够保持初心、守望初心?因为她们与红军是同气相求、同枝相连的,她们的亲人就是红军,红军就是她们的亲人。只有红军胜利了,革命成功了,才能有她们的幸福生活。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不管形势如何严峻,不管日子如何艰难,她们都坚定不移地跟着红军走,支持红军,支持革命。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得到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作品通过描写这一群守望初心的红色女性,为我们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成功的原动力、驱动力,深刻地揭示了什么是人民、什么是人心向背。

  作为一部以一个特定群体为书写对象的长篇报告文学,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写得杂乱无章,没有头绪,各个人物、各个故事、各个章节之间没有关联,各自为战。余艳的《守望初心》虽然写了很多人物,但是各个章节之间是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作品以侯家两代坚持不懈寻找失散的第三代、老红军侯德明(藏名罗尔伍)并终于把他接回家为引子,带出了一群桑植红嫂的动人故事。第一章“觉醒”,在红军的宣传启发下,45岁的土家族农妇殷成福带着全家参军,从此下定决心跟着共产党走。从“觉醒”,到“抗争”、“蒙难”、“英雄”、“远征”,可以看到桑植村的湘妹子们在共产党和红军的教育下成长的过程。作者用“守望”“初心”这两个精神主题作为红线,把这群湘妹子们的故事串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厚重的作品。

  余艳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作家。她对写作有着高度的自觉。她在“代后记”中说:“我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出发?”“以文学的初心去追寻英雄的初心,也许就划出了这本书的创作轨迹。”带着这样的初心,她一次次出发,通过深入采访、深入挖掘,打捞出湮没于历史深处的一群普通人的故事。余艳说,她只有一个想法:超越《板仓绝唱》。她把自己几次逼到了绝境,光修改就花了整整一年,改到第五轮第六轮时改到流泪想吐,甚至写完这部都不想再写了。我能够理解她的这种心情,从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她在诗外所下的功夫。在采访写作过程中,她被采访对象深深感动,多次感极涕下。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把这份感动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又感动了她的读者们。

散文散谈(作家谈)
江苏文学:江南江北皆春色(文学聚焦·文学新地理①)
感人至深的英雄礼赞(新作评介)
责编:杨 鸥 邮箱:wenxue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