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十几年前在中国是稀罕物,摆在水果架上还单个果实独立包装,且大多来自原产地东南亚或欧美,我们常称之为西柠、洋柠檬。而在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柠檬,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尤其中国长江以南多有种植,包括我家露台。日常生活,我仅仅听到柠檬二字,便会口含甘露式地要来杯柠檬水,包括菜肴调味的柠檬汁,口感清爽,还益于身体健康。我们广西北海的饭桌,还习惯摆碗柠檬水,用以洗净剥虾弄蟹的双手,以还主人以清净。
柠檬的穿洋过海与普及告诉我们,全球化时代,物质的共享早已成为今天时代的重要标志,包括人类文明及其文学艺术成果的共享,新丝路沟通着人类的方方面面。
我看过一部以色列电影《柠檬树》,这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以难以置信的沉静讲述一个意味深长、内核犀利的伤感故事。
巴勒斯坦寡妇莎玛,为了守护她父亲经营了60年的柠檬园,不屈不饶地与她的新邻居以色列国防部长对峙与官司,因为柠檬园的边界就在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它被认为对部长的安全造成威胁而勒令砍掉。面对高额赔偿,民族矛盾与族规不允许萨玛接受,而对父亲的情感与成长的记忆,也令莎玛珍视这份家族的遗产。在律师的鼓动与帮助下,执着的萨玛强劲坚持并一路诉讼。官司虽无赢家,结局却令人无语而伤感:两家间筑起一道又高又长的铁墙,一边是只剩下满园50厘米高的柠檬树,虽是萨玛尊严的残茎,却已难长累累果实;而另一边的部长家不仅风景不再,高高的铁墙挡住了曾经的满眼碧绿与令人口舌生津的柠檬,部长夫人也因这场纠纷离家而去,只留下部长一脸的落寞。更令人无语的是,最大的赢家竟然是帮助莎玛诉讼的律师,他不仅以身心进入莎玛的情感与俗世生活,官司结束时,还搭上总理千金并将成婚。剧终,悲愤无言的莎玛只能把律师生活用品与报道官司的报纸,一同扔进熊熊燃烧的油桶里,而默默陪伴一侧的是父亲留给她的家丁,为莎玛留下一丝忠诚仁爱的人性温度。所幸的是,莎玛与部长夫人,相邻两家女主人虽默默无语,却常常相视会心,情感相通。女性的和解,赋予了故事同情之理解与理解的同情。
《柠檬树》故事切口很小,从柠檬启笔,隔离墙收束,尤其萨玛形象的丰富意蕴,她高强的生活能力,沉静坚毅的外表、而一旦被点燃后热烈的内心以及坚韧无敌的信念与行动力,令人过目不忘。影片开首,穿过绿树黄柠,是在屋里捣鼓柠檬饮品的莎玛,画面里,新鲜饱满、果汁嘀嗒的柠檬在莎玛的手中,飞速变成一瓶瓶饮料,并一一置放冰箱里。整个物象和细节不着颜色,以形传神,颇具独创性、可视听性,其真切传神,深信唤起无数观众的食欲。而且为柠檬园的去与留,来莎玛家的各色人等开口前,必是以莎玛的柠檬水为序言的。
如此的白描手法,我是至今难忘与神往,当即摘下露台柠檬来来去去捣鼓,当然只能暂时平息内心的向往而已。可以说,《柠檬树》把约旦河岸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世相百态、民族宗教与精神气质、人文风骨与文脉传承、家园意识与和平向往表达得如此鲜活而丰沛、坚韧而强大,既悲凉疼痛,又意味深长,令人心动。我想,这幅约旦河岸的浮世绘,所呈现的独特的看待世界、想象世界的方式,属于约旦河岸的人民,而坚定守护家园的生活理想却属于全人类,这便是文学艺术的力量,因为家园意识永远是文学的母题。
当然,柠檬有根终会成活。活的柠檬树还需相宜的种植生长环境与方法,才可能如影片开首时令人心醉的一望无际的青葱绿黄,万物如此,文学亦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有文学根性与文学传统,作家都是从足下的土地出发,自然便有他的地域性,所谓一方人文的水土,这种地理的文学自觉,终会以其独特性与世界文学对话。《柠檬树》便是以约旦河岸的地域与自然、民族与宗教、描述与艺术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以此个性在日益严重的文化同质化中感动世界,文学艺术从来就是以个性取胜。
在世界,有很多犹如安曼这样的人文之都,它不仅是生活场域,不仅是经济聚落,它更是文化保存、传承和生长的地方。去年,我曾沿着古丝绸之路来到安曼,有幸与文学同行友好地坐在一起,真诚恳切地与约旦作家交流,相互了解,相互认知,寻找中国文学与约旦文学共同的生长点,一如《柠檬树》两位不同民族女主人的凝视与相知。但比她们幸运,我们毕竟心怀尊重,相携而坐,共同憧憬媒介时代的丝绸之路,生长出更多美好鲜活的文学生命。
我想从物质的柠檬,到精神的《柠檬树》,我们已经感受到果实的美味,感受到《柠檬树》下有灵魂有梦想的生活质地,感受到全媒时代新丝路带给艺术无限的可能性。我们每个行进在这条迷人广阔之路的作家,无疑都是受益者与创造者。因为文学艺术通灵,超越民族与国界。
(本版配图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