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5月07日 星期一

三段关于“吃”的记忆

韩维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07日   第 05 版)

  4月19日,河南南乐县一名外卖送餐员在送餐。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摄

  恩格尔系数,说的是食物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被认为是对一个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直观简洁的度量。简而言之,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3月底,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的《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9%,首次低于30%。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抽象数字变化背后的含义?在这里,与读者分享三段关于“吃”的记忆。

  第一个是关于“饭不能剩”的故事。我是一个“90后”,小时候并没有吃不饱饭的记忆,但却对“饭不能剩”的律令印象深刻。如果不把碗里的饭吃完,家里的老人往往会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讲述他们小时候与自己兄弟姐妹争抢食物、争舔碗沿的故事。小时候,主动把饭菜倒掉是极其少见的事情,即便饭做多了,一家人也总会想尽办法把剩余的饭菜各自“分摊”“承包”吃完。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这一度是一个沉重的包袱,直到有一天,家中更为年轻的成员提出“吃多了也会生病,治病的开销够吃好几顿饭”“饭不能剩”的律令才有所松动。

  第二个是关于“考好了带你去吃麦当劳”的故事。“考好了带你去吃麦当劳”,这是我辈同龄人的集体记忆之一。今天已稀松平常的快餐店,在我小时候却是顶级“奢侈”的消费场所。那时候,人们评判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常常与这个城市的“洋快餐店”数量挂钩。天天吃汉堡,既是顽劣孩童幼稚的梦,也是当时普通工薪家庭不可能承受的开支。可如今你要是在电话里告诉爸妈自己刚吃过汉堡,老人家会反问:“哎哟,那怎么能算正经饭呢?”

  第三个是关于“不知道吃什么”的故事。在互联网经济与外卖行业发展火爆的当下,这是一个常常困扰普通中国青年人的问题。这种困扰背后有两个前提:首先,对于年轻人来说,“吃”是一件不愿意花费太多心思的事情;其次,对于年轻人来说,外卖店铺遍地开花,“吃”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过去,我的脑海中天下美味的代表形象是炸鸡腿,可今天,素食却成了许多吾辈同龄人的最爱。

  这三段关于“吃”的记忆,直观地勾勒出中国恩格尔系数变化的背后含义。那就是,一方面,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裕,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温饱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另一方面,在不断消费升级的基础上,“吃”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越来越“不算个事儿”。越来越容易吃饱、吃好,越来越多的各国料理“飞入寻常百姓家”,是许多人共同的感受。

  诚然,作为一种简洁的统计手段,恩格尔系数存在某些方面的“失真”现象,但我们每个人关于“吃”的记忆不会“失灵”。当我们回顾这些年在“吃”上的变迁时,又有谁会否认,这40年来,真的是一段“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日子呢?

中国人还有更多追求
三段关于“吃”的记忆
责编:彭训文 邮箱:wanfenglin59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