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5月02日 星期三

不忘马拉松初心(七彩絮语)

彭训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02日   第 09 版)

  春光无限好,适合跑一跑。时下,周末外出参加各地举办的马拉松赛,成为一种流行的运动和生活方式。

  跑马拉松的人越来越多,原因不难理解。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能力增强了,对健身、运动的健康需求也更多了。相对其他运动项目,马拉松参与门槛不高,对场地和器材要求和限制少,十分适合人们以锻炼身体、提升生活品质为目的的健身需求,也和各级政府开展全民健身建设的工作目标相契合。

  正是公众和政府的合力,助推了马拉松赛这些年的“一马当先”。据《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各地共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约1100场,参赛人次近500万,国内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已覆盖全国234个城市。而在几年前,每年各地马拉松赛还不到30场。

  办赛数量和参赛人数越来越多,带动、提升了人们参与全民健身,提升了城市影响力;同时赛事同质化、服务差、品质低等问题也逐渐凸显,有些地方苦心经营的赛事在运营过程中“状况”不断,成了“鸡肋”。

  基于此,当下舆论对马拉松赛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要继续扩大办赛数量。理由是,在全面健身开展得较为成熟的美国,每年举办的马拉松赛有近3000场,中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应用数量提升带动质量提升。另一种观点认为,要提高办赛门槛,严控办赛规模,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理由是,目前很多赛事品质不高,与其野蛮生长,不如从起点就做好规范,以免将来“长歪”了。

  从特定情境看,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不过,从整体供求关系看,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各项马拉松赛事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矛盾普遍存在,由此导致有的马拉松赛事一票难求,有的却门庭冷落,供求关系出现错位。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赛事虽然门庭若市,但并不意味着其品质就同步提升了;有的赛事规模很小,却拥有大量粉丝,生命力很强。因此,如果从中国马拉松赛的发展历程通盘考虑,为马拉松运动的长远未来计,实现马拉松赛的高质量发展才是更为紧迫的问题。而要实现马拉松赛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处理好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既要保持合理发展速度,不要因噎废食,又要做好品质加法,杜绝粗放经营。

  从国际经验看,那些久负盛名的马拉松赛事,无一不是经过了多年锤炼和打磨的,做到了既“深”又“精”。对于中国马拉松赛来说,开放、包容、创新、多元应该成为关键词。这方面其实我们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国内模式,比如历史悠久的“北马”,在公园里跑的“半马”,特色都非常鲜明。事实也证明,只要我们摒弃贪大求全的办赛思维,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多在办赛本身、营造赛事特色、方便群众参与上下功夫,国内马拉松赛事是能够呈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喜人场景的。

  又是一个令人愉悦的春天,希望中国马拉松赛事在这个春天里继续不忘办赛初心,找到体育真谛。

抗癌药降价 中国在做这些事
不忘马拉松初心(七彩絮语)
忙趁东风放纸鸢
巴基斯坦患者在沪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责编:刘 峣 邮箱:onionli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