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系统阐述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他指出,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
在信息社会,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信息化是重要抓手;而信息化建设效果好不好,人民是最好的评判员。这方面,中国各级、各地政府都在努力探索,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公共服务一点通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一种创新技术、治理技术,大数据已经成为政府组织创新、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如何在海量数据中快速、有效地提取对政府治理有用的信息并应用于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考验着政府对数据的掌控和综合利用能力。
近年来,各地政府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再造公共服务流程方面尝试不少。在济南,拨打12345热线电话曾是很多市民反映诉求的主要途径,长时间占线、等待是常事。如今,这项服务被整合到一款名叫“爱城市网”的手机应用上,市民可以像发微信一样方便地通过手机应用发图文,提诉求。
“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走向简化治理。”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潭表示,在集成化的大数据平台下,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简政放权,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公共治理模式,塑造柔性化的公共服务流程,能够实现社会治理的层级简化、程序简化和模式简化。
社会治理效率高
“潜逃”7分钟,就通过互联监控摄像头被抓获!这不是电影桥段,而是在贵州省贵阳市真实发生的测试。
去年年底,英国广播公司记者约翰·苏德沃斯在贵阳用手机拍下一张自己的面部照片,交给工作人员后,他开始“潜逃”。当苏德沃斯刚走过天桥时,警方就已经在监控中发现了他的踪迹,并在他进入车站售票大厅时将其“抓获”……这一过程,只用了不到 7 分钟。
“抓获”苏德沃斯所用的系统,就是中国的“天网工程”。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时行人检测识别系统”,可以通过路上的摄像头,识别行人的年龄、性别、衣着等信息。同样的技术也适用于机动车。
如今,像这样的大数据应用已在全国各地的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方面扎根。群众“最多跑一次”的背后,是数据多跑路。4年前,浙江推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今年,浙江提出以政务服务网为平台实现公共数据整合共享,年底前8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开通网上办理,50%以上的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
精准服务靠共享
用好信息化,政府强化互联网思维很重要。只有具备重视和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思维能力,才会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当前问题。
江苏紫金传媒智库高级研究员闵学勤认为,目前各级政府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中需突破多个瓶颈。首先要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完善大数据基础建设,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主体共建大数据治理平台。其次是深入挖掘大数据潜力,推进多方低成本使用大数据库及分析成果,推进社会治理。此外,还要全面提升共享意识,助力治理能力升级。
专家表示,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要转变原先以群体为主的服务模式,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并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民众需求进行准确、合理定位,制定和完善相关服务流程和体系,进一步提升政府公共资源的利用价值,从根本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