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
以下金融领域的开放措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落实:
●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
●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
●不再要求合资证券公司境内股东至少有一家是证券公司;
●为进一步完善内地与香港两地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从5月1日起把互联互通每日额度扩大四倍,即沪股通及深股通每日额度从130亿调整为52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每日额度从105亿调整为420亿元人民币;
●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估业务。
●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与中资机构一致。
在今年年底以前,还将推出以下措施:
●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
●对商业银行新发起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设上限;
●大幅度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
●不再对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单独设限,内外资一致。
●全面取消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要求。
◆此外,经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目前沪伦通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争取于2018年内开通“沪伦通”。
◆此前宣布的各项开放措施均在顺利推进,已经放开了银行卡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放宽了外资金融服务公司开展信用评级服务的限制,对外商投资征信机构实行国民待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落实开放措施“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自新一轮开放“最强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集中释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在全球赚足了眼球。从最高层的决策表态,到时间表和路线图的明确,再到相关金融部门政策落地,中国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正经历一场紧凑有序的深度提速。业内人士指出,系列开放举措将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服务能力,也将为内外资机构带来难得的机遇,共享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大餐”。
改革开放措施超预期
今年初,刘鹤副总理出席达沃斯论坛时提到,今年有些改革开放措施可能会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
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宣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10余条举措,并明确时间表,所有举措将在未来几个月或年底以前推出。
此次开放呈现几大特点。
首先,金融开放的领域拓宽了。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主要金融机构,这次还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而且此前已经放开了银行卡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并对外商投资征信机构实行国民待遇。业内分析,这些措施将丰富和完善中国金融市场的投资主体,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第二,放松市场准入的限制。针对不同金融领域,持股比例限制在逐步放开。例如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对商业银行新发起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设上限……
此外,经营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例如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与中资机构一致;大幅度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等。业内分析,这些举措将有助外资机构更好参与到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从而促进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的提升。
“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由银行扩大到几乎所有的持牌银行业金融机构,既包括新设立的比如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也涵盖即将设立的比如理财公司,体现了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全方位开放。”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则认为,此次宣布的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超出了大家的预期,让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
在易纲宣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的当日,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等金融部门也迅速行动。中国证监会随即宣布,内地和香港两地证监会同意扩大互联互通每日额度,将沪股通及深股通每日额度分别调整为520亿元,沪港通下的港股通及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额度分别调整为420亿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推进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改革,根据国际收支状况、行业发展动态以及对外投资情况,进一步完善QDII宏观审慎管理。
不是大爆炸式改革
从超预期的举措到期限明确的时间表,这些开放举措意味着中国金融业将迎来一场大爆炸式改革吗?
不是。“中国的哲学讲究‘逐步’和‘渐进’。我们在推动各项政策时都是非常谨慎的。”易纲表示,“这些措施是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后,在评估各项条件已经成熟、监管已到位、数据已到位后,才往前推进的,不能把它形容为大爆炸式的改革。”
本次金融业对外开放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二是金融业对外开放要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三是在开放的同时,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要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相匹配。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德勇向本报记者分析,本次的开放举措很好地体现了这三大原则。首先,以往外资的市场准入要求较高,而这次开放举措则是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具体化,扩大的市场准入,也有助于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其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需要我们有足够的风险应对能力和经济治理能力,应该是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否则,其潜在的风险很大,又具有传染性,将会冲击整个经济的健康稳定。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脚步不能不考虑这两大因素。再次,监管能力要和开放程度相匹配。当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重中之重,要避免任何风险的爆发及连锁反应。
“不是为了开放而开放,开放的目的还是在于提高金融实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服务整体经济。”张德勇说。
实际上,与金融业开放相匹配的其他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例如,本次开放举措中的提高沪股通、深股通及港股通的每日额度,实际上都是在有序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使大家在资本项目下越来越方便。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王春英日前表示,在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方面,会持续推进境内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开放,完善债券通,研究沪伦通,支持沪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据透露,上海、深圳两地从2017年底就启动了新一轮的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和QDIE(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相关工作。近日,根据上海和深圳试点需求和外汇形势,外汇局拟增加这两个地方的总额度。下一步,也会根据试点和国际收支状况来稳步支持金融市场开放。
为跨国公司创造机遇
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无疑将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这一系列举措会对国内的金融机构带来冲击吗?“狼来了”式的担忧今天还在吗?
不少专家表示,今非昔比,现在让外资进来,会更加有利于竞争。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这说明,我们对经济运行的驾驭能力和水平持续增强,能够有更足的实力和更大的底气来扩大金融业开放,并以此推动中国金融业继续深化改革,实现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跨越。”张德勇认为,开放的好处是明显的。有竞争才有发展,引进“活水”将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家电和汽车产业正是例证。短期来看,外资也很难对国内机构造成冲击,因为中国毕竟是金融大国,国内金融机构有网点等优势,虽然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但也是有实力的。
以银行业为例,截至201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首次突破250万亿元,5年间增长了88.6%。在银行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外资银行可以为中资银行带来经验,前者在“大资管”“大投行”业务方面都发展得相对成熟。此外,外资银行的境外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业务权限和业务品种也会有所增加。
对于外资机构是否会对国内机构产生冲击,易纲明确表示,外资机构是否是强有力的竞争者,要看这些机构本身的公司金融、治理结构等情况。目前我们提高了持股比例限制,其实是为很多细分领域的开放提供了机会。虽然每个细分领域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现在我们的原则是清楚的,就是在目前审慎监管体系下,对中外资一视同仁。
“在几年之后,我相信中国市场会更具竞争力,金融业的服务能力会进一步提高,会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我们的监管环境也会更好,金融安全程度也会加强。”易纲说。
中国的开放举措也赢得了世界的掌声和期待。“中国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与国际接轨,反映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宝泽金融集团董事局主席王人庆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与西方金融企业“走进来”,对中国金融行业改革、制度的完善、人民币国际化乃至全球化都有深远意义。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表示,全球资本市场以及跨国公司都期盼国际投资政策及环境的稳定、透明和可预见性。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最强音为全球市场带来重大利好,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带来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