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4月06日 星期五

笔墨山水 草书画韵

——浅析王恪松山水画的艺术精神

窦 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4月06日   第 10 版)

  《毫飞墨喷情激荡》 215cm×215cm

  《仁智之乐》 240cm×200cm

  《追光曲》 34cm×68cm扇面

  《太虚境真》 240cm×120cm

  《天地俯仰间》 335cm×215cm

  《无尘》 240cm×120cm

  《峰高境玄》 240cm×120cm

  王恪松,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新西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1998年于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修满硕士研究生课程,在中国画系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学习山水画。2005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工作室做访问学者。先后在CN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山水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著名学术展。在郑州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恪松工作室,从事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理论的科研、教学工作。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山水画者塑物造像之要义,在于其千变万化的用墨技法。这其中,王恪松对于笔墨的调和,似乎是有着一种天生的灵性,使本以平面写意的中国画,有了突破性的更新,更有了立体通透的视觉透视点,这在中国水墨画中是十分难得的。

  承恩师贾又福先生言传身教,王恪松深得贾又福先生的“以石观化”、“寓哲于画”等画学理论与实践心得,在师承古人的态度和基础上,文脉相传。在当今的画坛,能一丝不苟对待前贤的学者并不多,而王恪松却是信念坚定,甚至废寝忘食。从董源的画中学到了平淡天真,不饰雕琢,以线作皴、点线面结合的笔墨语言;从范宽处学到了中国山水画峰峦浑厚,雄健壮伟的重笔浓墨,从而突出山石的奇崛个性,造型刻画严谨,用笔顿挫有致;从石涛处学到了用笔灵活苍劲,深沉而洒脱,墨色淋漓多变,一片生机勃发的力量展现……师从前贤的谦卑恭敬之态,使他对前贤的技法、理念融会贯通,并在日积月累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说到绘画风格,中国绘画注重表达个人情感,既有物象的以形写神,也有以神赋形,正如王恪松所主张的以草书入画。草书入画的理念是王恪松艺术心性和艺术精神的体现,他喜爱草书的灵动和激情,也更能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体悟。细观王恪松的山水画,其艺术创作可概括为几个方面:从样式方面看,所呈现出的是中国传统高山峻岭全景与玄幻立体大场景相交融的磅礴大气之感;从结构方面看,主张充实为美、两极中用和象外传思,即以自然物象的真实样式来折射客观现实的某些道理,注重笔墨经营,讲究用墨及留白,在相反相成的两极艺术规律语境下,执其两极而用中;在笔墨言语方面,用笔线若篆魏,点如坠石,正侧互用,八面出锋,用墨积、泼、破、洒交叉互用,用色冷、暖协调,以点、线、面、色等言语赋物象以生命。

  可以说,王恪松的山水观发端于大自然的生机、玄奥、净明、深邃等人性化的精神追求,他注重发现山水之玄秘,发现大自然之无穷,绘大千世界之变化,把山水画作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一种方式。他笔下所表现出的山水气象,即是他心中的山水。

  近年来,王恪松在中国山水画的实践和科研方面孜孜以求,不懈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山水画发展文脉方面,也进行了学理性的求索研究,并撰写系列科研论文,如《顾恺之与中国山水画的萌芽》《山水画独立的宣言》《隋唐时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期》等,于专业学术期刊中发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渊博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些方面,他算得上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

  在山水画艺术的道路上,王恪松将理论用于实践,他认为一笔可作三象,即画者一笔写过后呈给观者的视觉之象,视觉之象在观者心理上所产生的心灵之象及由视觉之象、心灵之象体悟出的哲思之象。这些理论指导对中国山水画的学术发展及实践创作起到了深厚的启示作用。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的学术与实践将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辅以强大的推动力。

  主持人:李树森 

  E-mail:haiwaiban@126.com

  http://www.people-art.com.cn

笔墨山水 草书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