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轩辕桥,登上龙尾道。4月5日是清明节,在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日子,陕西省黄陵县举行戊戌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逾万名来自海内外的优秀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轩辕祭祀广场,共同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怀念始祖恩德,凝聚华人血脉,祝愿华夏昌盛。
激发民族归属感
上午9时50分,象征着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34通鼓声,代表着中华民族崇敬始祖最高礼数的9响钟鸣,从桥山沮水间播向华夏大地,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正式拉开帷幕。
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代表,满怀虔诚之情齐聚黄陵县的轩辕殿祭祀广场,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表达敬仰和缅怀之情。随后,部分参加人员到桥山顶的黄帝陵冢按逆时针方向绕行一周,寓意时光倒流,表现无限追思。
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人都是携家带口、祖孙三代一同来祭陵。在英国居住了17年、老家在陕西的唐先生特意带一家老小前来参加公祭典礼,他表示,典礼气势恢宏,令人震撼。同时,回乡祭祖让他感到,中华民族无论身在世界各地,根就在中国。
在公祭现场,记者还看到了一名来自台湾的青年代表。她告诉记者,自己是第一次来到陕西拜谒黄帝陵。以前在历史课本上读到过黄帝文化,这次在现场通过观看鸣鼓响钟、恭读祭文、充满民族气息的乐舞告祭表演,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力和使命感,她说:“我想我还会再来的。”公祭典礼成为了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纽带,激发了同胞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和深深的热爱。
加深历史文化认知
据文献记载,汉代以来,中华民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的活动。20世纪80年代之后,清明公祭黄帝典礼越来越受关注,每年都有大批港澳台同胞及海外的华侨华人回国祭拜黄帝陵。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和夫人1984年专程拜谒黄帝陵并留言:“世界各族皆兄弟,黄帝子孙独人杰。”1988年,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团”一行25人拜谒黄帝陵,他们身穿特制套服,胸前印有“想家、想家、想家”的字样,其情其景十分感人。
今年公祭活动的主题是“溯源、寻根、凝心、铸魂”,内地青年、港澳青年、台湾青年、来自美国的青少年代表都前来祭祖。
参与“乐舞告祭”演出的穆同学是陕西黄陵县本地人,她对记者说,为了这次祭陵活动,她和同学们排练了约1个月,舞蹈动作都是遵循的古法古式,第一次参与其中,深感仪式隆重,对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了更深体会。
200多名台湾青年在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和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的带领下,也参加了公祭典礼。“今天带领这些年轻的台湾孩子到陕西黄陵来祭陵,听到他们有感而发说:哦!知道了我们的始祖是谁,我们的根源是在哪里。我想,这对于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知,会更有帮助。”在接受采访时,洪秀柱说,两岸本来就是一家,有着共同的血缘、语言、文化、历史,寻根祭祖,很有意义。
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如今,每年都有近百万人次前来谒陵祭祖,黄帝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情感、精神、心灵的寄托,成为维系、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渊远流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两岸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在公祭现场,郁慕明对记者表示,新党将一如既往,扛起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推动两岸在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岸青年交流,为加快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作出新的贡献。
“轩辕龙驭古,百代景象裳。高徒桥山上,关河万里长。”宋代范仲淹的诗句里,描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凝聚、感召和支撑,靠的就是“我们有共同的祖先,我们是炎黄的子孙”这个朴素而自信的观念。
年年岁岁,清明时节,当中华儿女一次次跪拜于黄帝陵下,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凝聚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将中华民族牢牢地拧在一起,奋发图强,走向复兴。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公祭期间,“黄帝文化学术交流会”“笔歌墨舞,丹青绘情——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国风·秦韵——华夏同根主题音乐会”“侨胞林”“炎黄子孙林”“思源林”“同心林”植树活动等同期举行。
(本报延安4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