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采访期间,遇到一位外媒记者。本想与她交流两会议题,不想她没说几句就话题一转:“听说最近上映的《红海行动》很好看,但是我居住的酒店附近没有电影院,我很想结束两会报道后去看一看。”
一部中国主旋律电影,却被外媒记者如此关注,多少让我有些惊讶。这使我想起采访文艺界别时,一位政协委员曾提出观点:主旋律电影已经占据大众文化主流市场,并被世界关注,这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好例证。
是的,近年来,文化市场上掀起的这股“主旋律”风潮方兴未艾。最新数据显示,《战狼2》《红海行动》已经包揽了中国内地影史票房前两名。刚上映不久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全国票房也已突破2亿,在全国掀起的讨论热潮仍在持续当中……
在两会采访过程中,另一个出乎我意料的经历也跟文化议题有关。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我与同事们一起对十几位受邀列席的海外侨胞进行采访。他们大多是商界人士,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他们并没有在采访中过多强调经贸议题,而是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上。他们来自日本、南非、新西兰、巴西等世界各国,在有限的采访时间中,他们花了很多时间,主动跟记者谈及他们居住国的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说话间,他们如数家珍,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我想,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人们习惯于在比较中培养自信。比如,拥有一门别人不具备的技术、盖一栋比别人更高的大楼,这都使我们感到骄傲、感到自信。然而,文化却不太好比较。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说,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既然文化难以比较,那文化自信又从何而来?我想,它是从人们内心深处对自身所处时代、所处环境和所处生活里感受到的由衷的骄傲中来。它不是一两件优秀的文化作品所决定的,而是从整个社会进步中产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某种程度上,这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正是植根于整个社会的土壤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化自信并不止文化层面,它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而面对近年来中国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面对中国人生活水平取得的跨越式提高,我们没有理由不热衷于“主旋律”文化,也没有理由不产生文化自信。
在与上述那位外媒记者的交谈中,我向苦于找不到电影院的她演示了如何使用打车软件到达离她酒店最近的电影院,以及如何通过手机网络支付购买电影票的步骤。短暂交流,似乎并没让她学会这些“复杂而先进”的操作。两会还没结束,那位记者将采取何种方式观看到她所期待的这部中国电影还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外国民众感受到一个社会不断进步、文化不断繁荣的中国。而中国人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和骄傲,将是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