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2月13日 星期二

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个问题(之一)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新征程新篇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2月13日   第 11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首次把产业体系从历来讲的三次产业拓展到把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融入进来,并且强调三者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这是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潮流,并针对我国发展的现实矛盾作出的决策部署。实体经济是发展的主体和基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人力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四者的协调、同步、融合、互动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显著特征,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壮大国家经济实力的根本举措。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端制造业和国际竞争力很强的企业,其共同点都是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拥有强大的研发和创新人才队伍,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高,有上市融资和风险投资等金融工具对创新的有力支持。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处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主要原因在于源头创新短缺,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研发投入和创新人才不足,金融存在“脱实向虚”,对实体经济和创新支持不够。要围绕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达国家在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制造业过度向国外转移,导致本国实体经济空心化,近些年不得不回过头来搞“再工业化”,吸引制造业向本土回流。我国是13亿多人口的大国,生活、生产、建设、国防等各个方面的基本需要,都要依靠我国实体经济供给,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这个根基。但是,加强和发展实体经济并不是再走铺摊子、扩大规模的老路,而是要使实体经济内涵发展、由大变强。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解决实体经济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突出矛盾,加快从数量规模扩张切实转向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调整存量,减少低质无效供给,做优增量,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扩大优质高效供给。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

  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产业发展模式,科技创新对产业变革和发展的引领、渗透、促进作用空前强大。要紧紧抓住创新引领发展这个牛鼻子,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增加企业和全社会研发创新投入。倡导创新文化,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努力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是市场经济中配置资源最重要的手段,对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收入分配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近10年来金融“脱实向虚”、在实体经济体外循环的资金越来越多,房地产金融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虽然货币政策宽松,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例快速提升,但是在经济增速下行的情况下,实际利率水平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却居高不下,这说明金融资源的错配问题严重。实体经济的杠杆率高、债务负担加重和金融部门不良资产比例上升、风险积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从金融部门看,最重要的是要回归本源,服务好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努力促进金融和实际经济、金融和房地产、全融体系内部这三个方面的良性循环,在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增强和优化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有9亿多劳动力、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每年还有1300多万大学和中专毕业生,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都具有相对优势。但是也要看到,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据统计,2012—2016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5年减少1900万人。据预测,2020年15—24岁青年劳动力为1.78亿,将比2010年的2.25亿减少4700万人。2022年18—35岁青壮年劳动力将比2017年减少2200万人。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结构和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同时,转向以质量优势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林兆木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1988年以来参与党中央、国务院部分重要文件起草工作,包括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1988年以来的十多次中央全会文件;1994年至2017年的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1989年至2017年的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等。现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作者肖像,张武昌绘)

  

  开栏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我们认清形势任务、谋划推进工作的基点。新时代所开启的新征程,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新征程,是实现宏伟蓝图的新征程,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是成就伟大梦想的新征程,是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征程。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实现我们的梦想,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为了全面、深入、准确地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帮助读者理解把握如何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报开设“新征程新篇章”专栏,约请业内知名专家与读者分享学习成果和体会。

火车餐饮再升级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新征程新篇章)
文化年货送村民
热能出地下 温暖齐鲁人
“一带一路”五年影像展举办
农民运动会趣味多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