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2月13日 星期二

又一盏心灯依旧

□ 叶小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2月13日   第 07 版)

  香远益清(国画)
  饶宗颐作

  2月6日,一代通儒饶宗颐仙逝。饶宗颐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谨以此文缅怀先生。

  

  百岁老人、学术泰斗饶宗颐先生走了。海内外学界黯然失色,一片唏嘘。我对饶先生一向高山仰止,但人分两地,直接请益的机会难得。中国学界向有“北季南饶”之说,“北季”季羡林先生在世时,我可以常去向他请教;但要见“南饶”饶宗颐先生一面,还真是难啊。十四年仅见过一面,竟成永别。

  “北季南饶”,一前一后相继走了。

  记得在季羡林先生走的当天夜里,我泪眼朦胧,脑海空空,只有一句话在回响:有你在,灯亮着。为什么是这句话呢?据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间,季羡林先生清晨4点即起,季家的灯光经常是北大清晨的第一盏明灯。而今,哲人已萎,一灯如豆。走过未名湖畔,走过燕园那个素朴的小院,人们是否记得:此间曾亮着星星之火。当时,我夜不能寐,就写了一篇文章《你走了,心灯依旧》,当天发给《人民日报》,第二天便见报了。

  此刻,饶先生又走了,我又一次泪眼朦胧,脑海空空,同样只有一句话在闪烁:有他在,灯亮着。他走了,又一盏心灯依旧……

  饶宗颐先生是当代绝无仅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国学大师,其煌煌巨著《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册。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我想,远在东方明珠香港的饶先生书斋里那一盏明灯,怕是通宵达旦都亮着的吧。而今,又是哲人已萎,一灯如豆。人们一片唏嘘之后却不断点赞,此间曾亮着的星星之火,早已汇成当代中华文化的煌煌巨著、滚滚潮流。

  说“他走了,又一盏心灯依旧”,因为饶先生给世人留有一句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饶先生说,“我是弹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作了这两句诗。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中国人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而这个‘自在’,是佛教的话。我写《心经》简介,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在,就要像观世音一样。中流,在水的中央,说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个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佛教认为行者到达彼岸的无上法门,就是要保持一种自在的心,这是一种境界。”香港大屿山上,饶先生手书的巨幅《心经》至今还在。他说,“《心经》中的‘心无罣碍,究竟涅槃’,罣碍,是指自己造出来的障碍。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其实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

  的确,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现代的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大家好像得了一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人,如果比比皆是为钱,就会搞得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心浮气躁不思进取,心为物役只知道钱,心高气盛欲壑难填。哀,莫大于心已死;死,莫悲于钻钱眼。所以,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告诫全党:“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我们中华民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心无罣碍,究竟涅槃”的境界,需要全民族精神的安定、充实、高尚与振奋,需要“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说“他走了,又一盏心灯依旧”,也因饶先生给世人留过一个念:“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踏上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

  饶先生说,“一百多年来,出土的东西非常多,这些出土的东西,很多是汉代的竹简、帛书,使我们可以接触到汉代当时的思想精华。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因为很多老写本、希腊的思想精华,保留在阿拉伯的写本里。这些写本,我在法国看了很多,古希腊的很多东西本来存在的,从那些阿拉伯老写本找回来。欧洲的文艺复兴就起于这些老的写本。也就是说,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对古典的新发掘与认识,从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人类知识带来极大的启迪。现在我们情况也一样。所以我们要趁这个机会,把‘经’做一个新的整理。当然,我们对古代文献不是一字不加地不予批判,而是要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前人生命点滴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以新的诠释。”

  我常想,为什么讲新的“文艺复兴”将从中国发生?什么是“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前人生命点滴宝贵经历的膏腴”?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文明古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能否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众所周知,数百年前西欧历史上发生了一场持续200余年的文艺复兴,带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的作用空前放大了,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转化基因,试管造人……但其后却发生了异变,解放了的“人”过度膨胀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人”对自然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破坏;“人”对社会为所欲为,单边主义和恐怖主义的争斗越演越烈;“人”对“人”损人利己、尔虞我诈。

  如果说文艺复兴使“人”从神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之后人又被神化、异化,走向自身的反动,甚至成为“病毒”,时代就呼唤着一场新的文艺复兴,必须把过度膨胀的人还原为一个“和谐”的人,必须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新的“和谐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应着这个时代要求。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什么“独特思维方法”?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

  饶先生说,“我们今天世界上的麻烦,就是‘天人互害’。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可以说是‘伤天害理’,你把整个环境都改变了,破坏了,以致现在需要‘环保’,这是人做出来的一个恶果,很坏的结果。我们对不住宇宙,这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天人互益’,所以就‘互害’了。所以我提倡‘天人互益’,天同人互相补足,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这是从古本上得到的启示,也可见古本的可贵。”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迎接这场并不逊色于历史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中国应该有所作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说“他走了,又一盏心灯依旧”,还因我与饶先生见过一次面,畅谈的正是“心”,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2004年8月,为广泛发动香港佛教界及学术界积极参与创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时任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的我,专程到香港理工大学与饶宗颐以及觉光、杨钊、潘宗光、刘长乐、王国华等香港高僧、企业家和学者专家、媒体负责人茶叙。在讨论中饶先生提出,“和谐世界”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需要各种文明、各种宗教都来发挥积极作用。对佛教而言,“从心开始”就是途径、方法。佛教认为,实现“和谐世界”需要内外兼修,内有不和之因,外结不和之果。问题在于人们的心灵被无明所遮蔽,不能看清自我和世界的本质。而心灵是转换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枢纽。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从个体到众生再到世界,人们只有从心开始,心净、心安、心平,以平常心、欢喜心、无量心去沉思,去祈盼,心无罣碍,才能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妄想,才能以内心的和平与安宁来带动外界的和谐与安定。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正是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借由“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进而实现“新六和”的愿景:一愿培植善心,发乎善行,则人心和善。二愿亲情稳固,爱心充满,则家庭和乐。三愿真诚沟通,平等互助,则人际和顺。四愿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则社会和睦。五愿彼此欣赏,尊重包容,则文明和谐。六愿将心比心,化怨为友,则世界和平。这个“新六和”的愿景,继承和弘扬着佛教“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慈心悲愿。

  说“他走了,又一盏心灯依旧”,是因为哲人其萎,灭不了的是“心灯”,说不完的心里话。

  在我们中华民族创造新的文化繁荣,推动新的“文艺复兴”、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有过“北季南饶”两颗巨星照耀过我们,至今还闪闪发光。虽然他们一前一后,相继走了,但一盏一盏,心灯依旧。

  (作者为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又一盏心灯依旧
经元善:以金易经宗儒行事(家风家训)
妙手“偶”得
征文启事“我与国宝”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