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被派往江苏南京江北一带随车揽收支局交寄的邮件。那时,我对浦口的印象仅限于从驾驶室对车窗外的瞻望,从未深入触及。上周,偶在南京图书馆发现李敬宇的《老浦口》,眼睛一亮,便欣然借来。
其实,浦口不过一个地名,加了个“老”字便多了一份厚重。如今知晓老浦口的人已不多了,作为曾经纵横南北铁路大动脉的终点或起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原发地,这里有着很多的过往。《老浦口》,乍听书名便知记述的是老浦口的地域风情,其中还交织着作者的亲历,洋洋12万言,让我了解了浦口曾经历过的繁华与沧桑。
其实,老浦口不过弹丸之地,但因作者生在这里,这里是他人生的起点,有许多抺不去的记忆,作者对这儿的情感已然超过了他的籍贯所在地。
该书从浦铁一村落笔,异省的民众为了津浦铁路建设的需要曾汇集于此,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小区上演着迥异的百态,不乏嬉笑怒骂,然而他们都是朴实的。作者在此经历“文革”,见证了改革以及跨江战略的区县合并,他将叙述范围扩至津浦路、浦新路、以及老东门一带,景致涵盖铁道沿线,农田、天桥、寺庙和公园等广泛区域。
作者始终以“我”穿插其间,突出所述之事为我亲历而非道听途说。此外,他还深入档案室,查阅资料,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加重了该书的厚度。使用第一人称,不免让人觉得这是一本传记,可翔实的史料又像是浦口区志,对此我也疑惑。然而作家赵本夫给出了合理的结论:“《老浦口》就是一部尊重散文的杰作。”
我向来读书不论文体,只要获益就可。该书确实让我收益匪浅,从中了解颇多不被人知的往事。
如我热爱旅游,相较于自然风景,我更注重各地的名胜。我走过不少地方,却没听说江北还有古迹,原来洪武年间,朱元璋曾派丁成在浦口一带建筑城墙,作为明都南京的辅城。毋庸置疑,书中的插图应证了这座遗迹。除此还有典故,如《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曾顶着清政府严禁炒地的禁令,在老浦口站附近囤地,结果被人告发,充军新疆,不久因事郁积而终。近代趣闻诸如斯诺在《西行漫记》里所写的:1919年春,毛泽东送湖南留法学生去上海,在浦口老站曾丢失过一双布鞋。这些都为老浦口留下一段佳话。
其实,浦口的历史并不长,为何要加个“老”字?随着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行,老浦口站已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繁华散尽,新浦口却在壮大,它“吞并”了江浦县,成为大浦口区,可以说是地域扩容了。书中提到的兴浦、浦镇和南门等地都有邮政网点,我也去过,只是未曾深入地走走。读罢《老浦口》,遂有故地重游的意念,我想,我会适机选择轮埠过江,听听老码头渡轮的汽笛,看看大马路散落的民国建筑,以及老浦口站那英伦风格的候车室……其实,每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都爱其家乡。作者把他的乡情根植于文字,读来使人情为所牵,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