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去年的一个夜晚,夜半我的手机铃声大作,是我的朋友宏斌博士从烧烤摊上打来的,似乎还有点醉意。他说已经到县城了,明天来看我。
热情好客的独龙人平时以串亲访友为荣,有朋自千里来,自然是不亦乐乎的事。恰巧,这星期接到朋友从独龙江迪政当村发来参加独龙族一年一度卡雀哇节的邀请,我决定带着宏斌到我的老家独龙江看看风景,品尝那里的美食。
第二天,我们拦了一辆顺风车往独龙江进发了。车窗外,茫茫雪山、高山神田、潺潺溪流、参天大树、碗口粗的巨藤……如画的风景齐刷刷地掠过。
“哇,太美了!”久居大都市的宏斌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接触森林、雪山,在车内兴奋不已。
谈笑中,不知不觉车子拐过一道长长的山弯子,如碧玉般翠绿清澈的独龙江忽然出现在眼前时,宏斌又一次癫狂了。
一路沿独龙江而上,留着山羊胡子的司机转过头微笑着说:“举行卡雀哇节的迪政当村很快就到了。”
不一会便听见不远处的村里人声鼎沸、锣鼓喧天,远远地就望见我的朋友、村委会主任陈永华,在一群花枝招展的姑娘们的簇拥下,端着酒杯笑盈盈地迎接我们。
迪政当村位于独龙江上游,四面环山,独龙江穿过村庄蜿蜒南去。两岸的村庄掩映在翠绿的树林中若隐若现,缕缕升腾的炊烟夹着阵阵犬吠声随风摇曳。虽是冬日,远远望去田野里泛着一层薄薄、浅浅的绿,使人感觉明媚的春天并不遥远。美丽静谧的迪政当村是独龙江地区濒临消亡的独龙族传统文化——巫文化保留最好的地方,村里至今还有几个“那木萨”(巫师)。
卡雀哇节是独龙族一年之中唯一的传统节日,亦称“农瓦德路”,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年节之际,独龙族各家族、村寨互相往来,杀鸡、宰猪、剽牛庆祝节日。邀请的方式保留着传统形式,即用木刻或结绳作请柬。如主人过卡雀哇节的日期确定以后,就在木板的两侧刻上缺口,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再过几天过节。然后将木板分成两半,一半留给自己,一半作为请柬送给客人。被邀请的客人到时候就携带各种食物赶来,与主人一起庆贺节日。客人一进寨门,主人要与他们共饮一竹筒同心酒,象征着彼此的友谊。
节日的第一天,各家妇女将自己新织的彩色披毯挂在住房外竹竿上,像一面彩旗,表示节日来临。
第二天举行祭山神活动。各家用熟面捏一尖顶圆柱体的象征物表示山神,置于簸箕中央,再捏各种野兽模型,摆在山神周围。然后将上述祭品捧至房后打扫干净的场地,点燃松毛叶堆,并在堆中放少量粮食。由主祭巫师磕头祈祷,唱祭山神保佑人畜平安的调子。祭毕,青少年猎手用弓箭射野兽模型。全部射倒后,围观的人敲响链锣、皮鼓,结圈跳舞。民间认为,过年跳舞要到各家去跳,才能预祝来年庄稼丰收、人畜兴旺。入夜,独龙族人又挨户串门喝酒唱歌,共庆佳节。
每逢佳节必有佳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独龙族保留了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石板粑粑是用一种火烧不坏、水浇不裂的石板当作锅,放在火塘三脚架上烙粑粑吃。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荞面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酸竹菜是将山里生长的一种青嫩的竹笋,夏初挖出,削皮切成片状晾晒成干菜(独龙语称“美皓”)。食前以热水浸泡,常用来炒肉和做汤,鲜美爽口。
独龙江盛产各种鱼,其中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做成的汤汁白味浓、鲜美无比。独龙族吃鱼时喜用明火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鱼作为下酒的小菜。
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蜂蛹富含蛋白质、氨基酸、锗、硒、钙和维生素,此外还含有数十种酶及一些人体无法自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被誉为“天上人参”。据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
在独龙族的食谱中,还有一种颇具风味的“夏热阿”。“夏热阿”是独龙语,意为酒焖鸡,其做法与怒族的“霞拉”基本一样,用漆油或酥油爆炒剁碎的鸡肉或其他肉类,待炒黄后倒入酒至煮沸即可。做好的夏热阿,酒香和肉香掺杂在一起,非常滋补,一口下肚就面色红润。
喝完迎宾酒,我们被安排住在陈书记弟弟的农家院里。陈书记的弟媳妇姜松是一位勤快的独龙族姑娘,做得一手好饭菜。晚上,她为我们做了一桌独具特色的菜肴,我们几个三下两下就风卷残云一扫而光。饭后,姜松端来一锅热腾腾香气扑鼻的夏热阿酒,每人盛上一大碗。陈书记也来了,说白天组织群众祭祀活动忙的不可开交,先端起半碗夏热阿酒一饮而尽,以示自罚,然后开始逐一向我们敬酒。
“能阿!”(意为干杯)姜松也发动她旁边的小姑娘们轮流敬酒。
“能阿!”
酒酣耳热之际,陈书记把我们带到了载歌载舞的人群中。脸色绯红的宏斌第一次见这样的场面,格外兴奋,跟在陈书记后面忘乎所以地欢蹦乱跳。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跳舞的人群逐渐散去,我们也意犹未尽地回去了。
夜半,月挂西窗,清辉无限。村庄一片寂静,独龙江在远处默默地闪着银光。醉梦中的宏斌呓语不断,仿佛在轻声呼唤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