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2月10日 星期六

独龙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2月10日   第 07 版)

  独龙族家族合影。

  独龙族文面妇女。

  独龙族姑娘刺绣。

  独龙族人喝“同心酒”。

  卡雀哇节剽牛祭天。

  独龙族总人口为6930人(2010年),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为贡山县)为独龙族唯一的自治县,其中,处在独龙江河谷的独龙江乡是县内独龙族最主要的聚居区,其余则散居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的“俅扒卡”村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的察瓦龙乡。

  历史上独龙族曾被称作“俅人”“俅子”“曲人”“洛”“俅帕”“曲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他们历来的自称“独龙”,被正式定名为独龙族。

  

  源于氐羌 擅长渔猎

  独龙族的族源及民族的形成,时至今日还没有较为清楚的脉络及线索,但从语言系属上来看,作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独龙族,应当来源于氐羌族群。归纳其民族内部所流传的传说,则主要有两种:一认为独龙族是土著民族。二认为独龙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带,后因出猎偶然来到独龙江河谷,看到这里不仅有宽阔的猎场,而且还有较为平坦的台地,便陆续迁居至此,并逐步由北向南发展。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过去,独龙族的农业以刀耕火种为主,农作物产量很低,一般一年粮食收入不够全年所需,必须靠采集和渔猎来补充。

  独龙族人一般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采集应时野食。其中有野苕、董棕、登木线根、小竹笋、竹叶菜、野蒜、大百合、鱼腥草等20多种野生植物,有青头菌、鸡油菌、香菌、牛肝菌、松菌、干巴菌、蘑菇、木耳、银耳、白参等20余种可食菌类。此外,捕捉各种野蜂、割蜂蜜、取蜂蛹、掏鸟蛋等,也是独龙族采集生产重要内容。

  渔猎也是独龙族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独龙江峡谷的深山密林里成群结队的各种野生动物,为独龙族人提供了丰富的肉食和皮毛。每个家族公社都有比较固定的猎场,多在高寒山区。主要的狩猎工具有弩弓、竹箭、砍刀、猎狗等。狩猎活动一般多在冬、夏两季进行,分为集体围猎和个人狩猎两种形式。所有猎物都按传统习惯由大家共享,进行平均分配。

  捕鱼一般不分季节,但从每年四五月河水暴涨到秋末,是捕鱼的最佳时刻。过去还有专属于各个家族的“鱼口子”(鱼场),大家只能在自己的“鱼口子”里捕鱼,捕获所得要平均分给家族成员。现在人们可以任意沿江上下置网挂篓,所获亦归劳动者个人支配。

  传说丰富 喜歌乐舞

  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归属目前尚无定论。独龙语内部可分为两大方言,即独龙江的独龙语方言和贡山丙中洛的怒江独龙语方言。

  独龙族历史上没有文字,主要以刻木、结绳的方式记事和传递信息。1979年,当地文化干部创制了独龙语拼音方案,1984年起在独龙族干部群众中试教推行,受到大家的欢迎和支持。

  在长期与大自然搏斗和反抗历代封建统治及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独龙族人民创作了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代表性的神话传说有《创世纪》《大蚂蚁把天地分开》《嘎美嘎莎造人》《猎人射太阳》《洪水泛滥》等,不仅反映了独龙族社会最初阶段的生活及抗争情况,还记述了独龙族先民们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看法与解释。流传较广的民间故事《星星姑娘》《鱼姑娘的故事》《姑娘与青蛙》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到了近代又增加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及题材,如《反抗察瓦龙土司的斗争》《独龙族人民狠揍侵略者》《痛打土司管家》等。此外,独龙族人民还结合社会生活和狩猎活动的实践,创作了许多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如《兔子与老虎》《猫和狮子》《小兔和老熊》《老虎同火赛跑》《说谎话的狗》《乌鸦和老虎》等。

  独龙族喜歌乐舞,特别善于通过“唱”和“跳”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起房盖屋、欢庆丰收等重要场合,都要载歌载舞、唱歌对调。

  歌谣大多有感而发、简洁明快。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为“普”,语言含蓄难懂,讲究字数齐整,上下两句相同而对仗。演唱时融诗歌舞为一体,边跳边唱,踏歌而行。又因具体内容不同而细分为迎新年时唱的“老社普”、过年节时唱的“卡尔江普”、盖新房时唱的“球木普”、办丧事送亡魂“阿细”时唱的“阿细普”等。另一类称为“门竹”,通俗易懂,极具生产生活色彩。两类歌谣都有对唱、合唱和独唱等形式,是独龙族百姓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活动。

  穿麻布衣 喝“同心酒”

  独龙族的传统衣着十分简单。男女一律袒露臂膀,小腿都缠裹麻布绑腿。男的斜披一条称为“约德格仁瓜”的条纹麻毯,左右包抄到胸前拴结。胯部通常用麻绳系着一小块叫“能布特连”的麻布围兜着下体。左佩刀,右系篾箩。妇女用两块叫“其拉衣约瓜”的长麻毯围身至膝,并包抄向前。自左抄右的,用绳紧紧系在腰间。从右抄左的,则披脱自如。通常是白天为衣,夜间做被。

  独龙族男女均散发,前垂齐眉,后披在肩上,左右盖耳。过去都喜欢坠系耳饰和佩挂项链,现男子已极少系戴。过去女子有文面的习惯,独龙语称为“巴克图”。一般在十二三岁时进行。文面时,先用竹签或树枝蘸锅烟灰水在脸部描好纹型,干后,拿一根长有硬刺的老荆棘自上而下地对准脸上图案,再用木棍轻轻敲击沿纹路打刺。拭去血水,敷以锅烟灰或一种深色的草汁并反复擦揉刺纹,使之渗入皮下。7天左右被刺纹处红肿结痂,等创口愈合脱痂后所纹图案呈青蓝色,再也洗抹不掉,永远留在脸上。文面的样式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差异,通常在独龙江上游一带是满面文,即前额、双颊、鼻梁及上下唇都刺有花纹;下游一带则只在鼻尖刺一圈和唇下刺两三路。共和国成立以后,这种文面习俗已逐渐被独龙族妇女所摒弃。

  独龙族的传统饮食自然独特,属于粮食和野生植物各占一半的杂食型结构。好饮酒,喝的是自酿的低度水酒。凡亲友来往、生产协作、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和节庆活动等都少不了酒,酒在独龙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每当有客人远道而来或逢年过节,宾主都要相互搂着脖子,脸贴脸、嘴挨嘴地喝上一杯“同心酒”,以表达彼此间的友谊和忠心。另外,受附近藏族的影响还喜欢将茶叶、盐和熬熟的动植物油混合在特制的竹筒里“打”茶饮用。

  独龙族地区民风古朴纯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风尚世代相传。由于高山积雪,经常和外界隔绝,人们远行时携带的食品用具,往往为了避免往返负重之苦而暂挂在树枝上或放在岩洞和哨棚里,回来时才逐袋取用,别人从来不会擅自拿走。大家尊老爱幼,生活虽然穷苦,却没有乞讨之人,鳏寡孤独、老弱病残都能得到全村的无私帮助。独龙族人历来团结互助,不管哪家起房盖屋,全村都会主动登门无偿相帮,不吃饭仅喝一点水酒。而婚丧嫁娶则不请自到,还带来酒、肉、粮食等礼物。

  自制历法 剽牛祭天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独龙族根据自己对生产过程和自然现象变化的观察和总结,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身生产生活需要的历算法,即根据月圆月亏、花开鸟鸣、草木生长、雨雪飘落、江河起伏等来计算年历。从当年的大雪封山到次年的大雪封山算为一年,称为“极友”。从月亮最圆的那天起至第二次月亮最圆时为一月,称为“数朗”。独龙江上游的独龙族以“龙”(意为“圆”,即月圆的意思)为基数来划分每年的十二个节令,并据此安排各种活动。下游的独龙族则采用“花鸟历”,把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播种月、收获月等10个季节。其节令不十分严格,但对花开鸟叫等物候却极为重视。每当桃花盛开,“戛高马巩”鸟鸣时,要及时播种。再到“崩得鲁那”鸟叫时,则停止一切播种。

  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就是过年,独龙语叫“卡尔江哇”(或称“卡雀哇”)。一般在农历的冬腊月,即每年的12月到翌年1月间举行,没有固定的日期,具体由各村寨自己选定。节日的长短视食物的多少而定,约二三天或四五天。年前友好家族便以“口传”“结绳”“刻木”等形式相互邀请,客人会在过节的前一天如约而至。节日里,人们祭祀天鬼山神、“抛碗卜卦”、共吃年饭、唱歌跳舞以至通宵达旦……而最热闹、最隆重的就是剽牛祭天。献祭的牛有时是较富有的人家捐献的,也有由全村共同献出的,只要有条件就非举行不可。仪式开始时,家族长或巫师把牛牵来拴在场子中央的木桩上,在它的背披上“独龙毯”,角上挂上串珠。接着由主祭人点燃松明和青松毛,面向东方叩头念祭词。然后取下牛身上的毯子和串珠,两个选好的猎手手持长长的竹矛从两头边舞边跳进入场中,在场的人们一一给他俩敬酒,二人猛喝狂跳,四周群众则围成一个大圈边唱边舞,大小铓锣一起敲响,整个气氛愈发热烈。当牛被勇敢的猎手用锋利的竹矛刺死,众人便在欢声笑语之中,迅速地用大锅把肉煮熟并平均分给在场的每个人,未到场的也按旧俗托人捎去一份带皮毛的肉。牛头则归猎手,大家跟着他边吃边喝、载歌载舞,共祝来年人顺粮丰。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本版文字除署名外均由邹雅婷编辑整理。本版图片均来自网络)

独龙族
迪政当的卡雀哇节(TA说民族)
责编:邹雅婷 邮箱:zytbb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