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

给中国制造一颗“最强大脑”(品牌论)

王 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2月08日   第 11 版)

  日前,一篇名为《高铁是中国的骄傲,但确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大痛点……》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该文章称,中国高铁在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等核心技术方面仍需进口,并由此质疑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就此问题,笔者向中国中车以及业内专家咨询后得知,文中所写现象已是近10年前的状况了,从“和谐号”发展到“复兴号”,如今,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方面已经实现完全自主。

  高铁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赢得诸多“世界之最”,许多外国人纷纷为之点赞叫好。然而,为何仍有人妄自菲薄?除了媒体某些报道失真外,还与某些人头脑中留存的中国制造缺乏核心技术这一刻板印象有关。

  “采用美国技术”“获得欧盟认证”,长久以来,许多优秀的中国产品乐于如此广而告之,向消费者展示自己优良的制造工艺和可靠的技术性能。久而久之,购买技术、贴牌生产成为市场中最常见的品牌建设行为,核心技术缺失、集成创新能力薄弱逐步成为制约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主要瓶颈。

  放眼世界则会发现,工业发展不曾止步。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化国家正在迈向“工业4.0”时代,智能化、数字化、物联化的生产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新一轮的工业转型竞赛。

  如何在这场新的工业革命中抓住机遇?只能在核心技术上下功夫。当前,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正成为工业发展的时代标志。对中国而言,有丰富的互联网产业积累,有足够大的应用消费市场,要做好转型升级,完成由大转强,中国制造需要的是通过自主创新,把核心技术握在手中,武装起自己的“最强大脑”。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一大批以代工为主的中国企业开始研发自有技术,生产出一系列拿得出手的自主产品,培育出许多叫得响的自有品牌。像手帕一样可折叠的柔性屏,通过手势便可点餐的智慧餐厅,形形色色的工业机器人,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越来越多“炫酷”全球的产品在中国诞生,其中包含诸多属于中国企业的自主专利。中国制造不再仅仅是消费者眼中的“高性价比”,更成为他们心中的“好品牌”。

  上有国家政策引导,下有企业自主革新,中国制造正以全新的姿态奔跑在世界工业化转型的赛场上。“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指明了方向,得天独厚的互联网产业积累为中国制造装备了助力的“跑鞋”。在新的工业转型赛场上,中国制造有了更多的资历和实力去关注和掌握核心技术,用属于自己的“最强大脑”,指挥中国制造跑得更快更稳。

国产手机打响“攻芯战”
给中国制造一颗“最强大脑”(品牌论)
责编:卢泽华 邮箱:wesley11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