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31日 星期三

隐私在“裸奔” 当心掉“陷阱”(云中漫笔)

贾平凡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31日   第 08 版)

  从网购到在线教育、智能家居,互联网正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被网络覆盖,被各类移动终端包围,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被互联网深刻改变。对于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来说,谁占有充足信息,谁就能占领市场制高点,因而部分商家绞尽脑汁收集客户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能被数据化,个人信息因此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泄露风险。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信息是互联网经济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不法分子眼中的一块“肥肉”。部分网友热衷于在社交网站“晒”生活,缺乏信息保护意识,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大量个人信息飘在“云”里,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如何为个人信息“打码”是个问题。

  法律是保障。中国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总则》《网络安全法》《刑法修正案(九)》等,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主体、犯罪要件等,织密了法律保障网络。

  企业须讲“信”。基于大数据为消费者精准画像,是互联网经济的突出特征,但是一定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坚守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企业收集何种类型信息,用于何种用途,要征得消费者同意,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同时,加大投入,提升技术服务,补上技术“漏洞”,完善管理制度,防止“内鬼”的出现。比如几家快递公司推出电子扫码面单,尽量隐去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受到消费者欢迎。

  个人要“有心”。面对信息安全陷阱,消费者要有基本的防范常识,绷紧信息安全这根弦,避免陷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快递单、收据等重要信息不要乱扔;下载软件要认真阅读隐私条款;在社交网站上尽量不暴露个人信息;分级设置密码;平时多和父母朋友沟通,减少他们被骗的几率,等等。

  保护个人信息,不能只依靠个体的单打独斗,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个人通力合作,打好信息“马赛克”,捂紧个人钱袋子。

信息多跑路 群众少跑腿(网络强国新时代(27))
隐私在“裸奔” 当心掉“陷阱”(云中漫笔)
域名软件之父(互联网大咖秀)
新零售来了!
责编:孙任鹏 崔玉玉 邮箱:cuiyuyu@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