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20日 星期六

台湾第一梅派青衣

魏海敏:从师三十载,创新无止境

本报记者 张 盼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20日   第 04 版)

  魏海敏与恩师梅葆玖先生最后的合影。
  资料图片

  纪念两岸交流30周年晚会上,魏海敏(右)与梅派男旦第三代传人胡文阁同唱《梨花颂》。
  (全国台联供图)

  (扫描二维码,阅读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日月谈”工作室长文版访谈。)

  说起魏海敏,熟悉京剧的朋友肯定不陌生。有着“台湾第一梅派青衣”美誉的她,早在两岸音书隔绝的上世纪80年代,便在港私下拜梅葆玖先生为师,成为其开门弟子。此后十余年中“带艺投师”、密集学戏,是众人称叹的“梅门大师姐”。更因感佩梅葆玖先生直到最后一刻仍不忘传播戏曲,笃志做“京剧推销员”。

  2016年,梅葆玖先生仙逝。2017年清明时节,魏海敏以9曲梅派经典唱段汇成“梅派曲集”,深情缅怀恩师。

  如今是大陆戏剧梅花奖和白玉兰奖双奖得主的魏海敏,在自传中写,此生为了上台做准备。已过耳顺之年的她,如今大部分时间在大陆,对本报记者笑称自己正迎来事业的第二或第三春。大幕不落,红氍毹上,梅派京剧正于当代摇漾风情万端。

  懂行观众渐少,梅派如何传承?

  记者:流派的概念在台湾有着怎样的接受情况?现在还有很多人讲这个吗?

  魏海敏:流派这个事情,在台湾当地的环境是,确实观众中懂得的人越来越少了。懂得流派的好坏,懂得里面更深的东西,达到一种欣赏的高度,越来越少人有了。但我想一个演员,如果没有流派的浸润,还是比较空泛的。因为流派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帮助演员更全面地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加入自己成熟的观念,这才是一种比较完整的训练方式。

  记者:您作为梅派传人,代表梅派在台湾的当代发展,您觉得梅派如何能更好地传承?

  魏海敏:我们有些时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我觉得未来的演员,应该有更全面的教育培养。现在年轻演员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学戏,因为他们的工作量太大,一个月有很多的演出。真要去演一出流派传承的戏,不多见。大概顶多两三个月才轮到唱一次,相比之下真的很不够。

  在这个时代,要成为一名京剧演员,说不定要花费更多力量。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那个传统生长的环境,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养分。现在没办法,那他自己要从什么地方去得到,是要费一些功夫的。

  谁在走进戏院,看到了什么?

  记者:据您观察,京剧观众的年龄层是什么样的?

  魏海敏:现在的观众在我看来比较铁杆的是五六十岁的、已经或面临退休的女性观众,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观众群。年轻人当然我们极力想要吸引他们,让他们进到剧场看戏。但做归做,什么时候能发芽,我们不知道。我现在有很多“粉丝”,年龄层也都不高,有“80后”、“90后”,他们真的很不错。

  京剧是具有程式化特点的剧种,所以在表演的时候,你往往看技巧的层面会比较多,受感动的层面基本上是会减少的。但是老年观众,在看技艺之外,还在看回忆,感受年轻时候的回忆。他的取决点不在于这个戏有没有意义,对这个戏他是有感情的。

  但年轻观众不是这样,他来接触你的时候,他就是全盘地在观察,你这个戏好不好看,有没有意思。如果没意思,掉头就走了,所以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

  记者:您收到过怎样的观众反馈,比较喜欢的评价是什么?

  魏海敏:那当然是,“一种美好的观剧经验”。另外,因为戏曲讲究美,尤其梅兰芳老师,他的审美水平是很高的。他编创所有的角色,前提是以美作为一个指标。

  我很喜欢这些年轻观众说,我演某一个角色,让他特别感动,好像看到了女主角的个性、背景等,这是我最喜欢的。因为这块是我刻意想要去经营的部分,他看出来了,我就觉得我应该是做到了吧。

  四大名旦后,京剧如何发展?

  记者:京剧目前在台湾以新编戏为主,大陆戏曲界也开始探索各种形态。您如何看待当前两岸新编戏的创作?

  魏海敏:创新戏在台湾的创作历程还是比较长。所以经验比较丰富,题材也比较多元。大陆的创新戏有很多都希望是比较主流的,希望有一种更正规的观念。但所谓专业的戏曲创造,到底是要什么样的方式,现在比较模糊。你可以话剧式,可以地方戏曲式,京剧式倒反而变弱了。

  真正的传统戏曲的编创,在梅兰芳老师以前都比较以男性为主,但那个戏剧的形态,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方式。从梅兰芳老师之后,你可以明显看到,女性题材的戏就创造出来了,比较多了。以前都是以老生为主,后来就以女性为主,所有一直到现在,我们看到比较多的,都是这四大名旦所创造出来的戏。

  京剧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梅兰芳老师他们那个时代创造出来,我认为已经到最高点了。就它整个的形式,唱念做打所运用的元素,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是一座高峰。

  我们现在的世界非常进步,但我们的戏曲还没有进步,还维持在原本的元素。这不是说一下就能改变的,没有那么容易。你要找到新的形式,要有新的观念、新的审美在里面,这个部分确实是现在的课题。

  喜不喜欢京剧,这是个问题?

  记者:大陆知名京剧女老生王珮瑜在《奇葩说》节目中说,这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还有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您怎么看?

  魏海敏:她的前提是每个人看了京剧都会喜欢。但照我来讲不是的。或许应该放大一个方向,其实有些人比较倾向于东方文化,有些人比较倾向于西方文化。比如民国时期,有很多国人喜欢西洋的东西,跳舞、电影,他天生地更趋向于西化的生活。但有些人就是喜欢很古老的中国,书法、字画、古琴,这是前几世的灵魂慢慢到这一世来,你就是这样的人。

  京剧本身确实是一个过去精彩的东西,现在我也不认为京剧真的很精彩。因为已经没有那个创意了,这些戏都是我们前辈创造的,我们过了这么多年来,还在演这个戏,根本没有创造、创意嘛。不是某一些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大环境慢慢影响的。

  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命运,京剧也有它的命运。但它应该还是源远流长的,有很强的力量可以一直延展下去。

  记者:如果让您模仿这个句式,来描述下京剧观众,您会怎么说?

  魏海敏:我的感觉是说,只要看京剧受到感动的人,他就是一个身心灵都结合的人。因为很多人身体和心其实是分开的,更不要说他的灵了。身心灵结合的境界,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你真的看懂一个戏里在讲什么事情,受感动的那一瞬间,其实对你整个人的合一,是非常有帮助的。我想艺术都会是这样的。

魏海敏:从师三十载,创新无止境
香港法治谈(声音)
香港老字号:留住味觉记忆
香港迎春年花亮相
责编:张 盼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