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

三个同路人(我与书)

□ 李成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19日   第 07 版)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农村念小学。那时课程简单,只有语文和算术,我迷恋上了课外书。可我家兄妹多,父亲又经常有病,所以我就根本不可能买书看。

  邻居家有个男孩叫刘海,比我小两岁,他没事就来找我玩耍。他的哥哥都是高中生,家里有不少藏书。春天到了,孩子们在田野放风筝,我粘的“蝴蝶”既好看又飞得高,刘海很羡慕,就用书交换我的风筝玩。他借给我的书有《小兵张嘎》《艳阳天》《李自成》《福尔摩斯侦探》等,这里面有小人书,有长篇小说,精彩的情节吸引得我有时竟然忘记了吃饭。

  有一次,父亲让我去放羊,天气太热,我便掏出书坐在树下看起来。由于太入迷了,羊挣脱绳子啃了别人的白菜,父亲得知后骂了我一顿。有本书封面皱巴巴的,名字模糊不清,刘海问我要不要。我说,只要是书就行,翻开里面却是文言文,我只好借助字典囫囵吞枣地阅读。后来,中学老师讲到《狼》时,我才明白原来那本书是著名的《聊斋志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书籍更加渴望。同桌张凯迪的父亲是老师,家里少不了书,每次下了课他就独自趴在桌上看。我想向他借,但又犹豫了,怕被他拒绝下不了台。当我鼓足勇气说出想法时,他却满口答应下来。我从他那儿看过的书有《西游记》《儒林外史》《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有时看不完,他也不急于索要,宽慰我慢慢看。可以说,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就从这儿开始的。看书多了,我的语文水平也就提高了,学校写作比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就在这时候,我幼小的心里萌生了长大要当作家的念头。

  可能是年幼记忆力强,那些书中的内容我至今还记得。我闲了就给女儿讲上一段,她睁大眼睛惊讶地说:“爸爸,您真棒!”初二下学期,张凯迪随父亲去了外地,临走他把我叫到外面说,明天我就要离开了,这本《红岩》送给你当作纪念,希望它是我们友谊的象征。这书我一直保存着。谁都没料到,张凯迪后来在车祸中离开了人世,我听到消息哭了一夜。

  上到高中,教我语文的毛林老师是个下乡知青,待人很热情,平时酷爱书籍。一次放学,见他身背一个大包,手里提个小的,弯着腰吃力地走进学校。以为包里装着衣服之类的东西,一打问才知是他从省城买的打折书。他的房子不大,两个架子上却摆满了书,除自己读外还借给学生看。我借到的有两类:一是《文学常识填空题》《古诗词鉴赏》《散文精选》《高考指南》;二是报刊如《中国青年》《少年文艺》《中国青年报》等。高三考大学,作文是一组材料,我写了篇《有志者事竟成》,因为先前看了类似的范文,我的语文得了高分。听别人讲,毛林老师是文联的,经常有文学作品发表,我庆幸遇到了知识渊博的好老师。

  现在,每当捧卷阅读,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三个人,都是我读书路上的恩人,遇到他们是我的运气,我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帮助。

2017,海外热议的中国五本书
“共和国三部曲”有了电影连环画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纪念版面世
漓江与“诺贝尔”的不了情
纪连海妙说清朝那些人
三个同路人(我与书)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