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18日 星期四

郑凯:在塞浦路斯三十年的打拼路

林卉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18日   第 08 版)

  图为郑凯。
  林卉卉摄

  生意接连失败欠下巨债

  1990年,郑凯来到塞浦路斯。郑凯说,当时来塞浦路斯较早的中国人,都是以学生的名义进来,付了一年的学费,就开始在这里打工,然后往家里汇钱。他把这个时期形容为“中国人在塞浦路斯的初级阶段”。郑凯的同学也是留学大军中的一员。这位同学是中国当年的“老三届”,不懂英文,又开了个贸易公司,叫郑凯来帮忙。

  于是,郑凯和同学开始在塞浦路斯创业。“那时生意不好做,我们做的是从国内进口纺织品和磁盘到塞浦路斯,但是当地的人口少,进货量很小,很难成型,这些货推销得不顺利。”

  眼看贸易公司赚不到钱,他们又合计开了一家中餐馆。

  当时塞浦路斯的法律规定,要开餐馆,当地人要占51%的股份。初来乍到的郑凯认识的人也不多,于是郑凯找了当时的房东做股东。但是房东既没经验也带不来客源,生意自然做不起来。餐馆开了一年多,也就关门了。

  出国前,郑凯跟朋友借了10万港币,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这么搭了进去。怕还不起朋友的钱,郑凯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多辛苦,都要在塞浦路斯熬下来。

  埋头工作成为生活常态

  为了在塞浦路斯谋一口饭吃,用郑凯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有钱赚,无论什么活儿都干”:他给人清理花园,一小时赚三塞镑;到木工厂,一小时赚五塞镑;还到中餐馆的厨房给人帮厨……

  后来,他认识了一位塞浦路斯人,两人结婚成家。有了工作许可之后,郑凯想着要去找一份正式工作。

  思来想去,郑凯想到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修理电器。他找到当地一家电器超市,为超市的客户提供维修保养。

  郑凯在超市的修理组工作,踏实肯干,从来不计较干的是什么活,客人要送货,他帮着去送,超市里遇到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找上他,他也帮着解决,从来不推脱。有了工作经验,郑凯又跳槽去了另一家比较大的电子超市做电器修理,这一干就是12年。

  从1995年开始,手机开始出现在普通塞浦路斯人的生活中,郑凯也有一个。他发现一个黄页可以免费打电话广告,就在上面留下自己的手机号,负责给别人上门安装用于接收电视信号的卫星盘。最忙碌的时候,他同时做着三四份工。

  2011年,郑凯的妻子由于医疗事故去世,这对郑凯的打击不小,“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都没有时间去悲伤。”

  从和机器打交道到和人打交道

  郑凯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塞浦路斯打工,但是因为生活单调,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花在了打电话回国给家人上,投资了1000多美元开了个话吧。后来,又盘下旁边的店开了个网吧。

  这几年,他又看到做国际汇款业务有赚头,加盟成为速汇金的代理,开了一家国际汇款营业点。却不幸遇到窃贼上门打劫,不仅用刀划伤了他的脸,甚至为了防止他出门追击,在他大腿上狠狠扎了三刀。还好,郑凯有着惊人的恢复力和坚毅的性格,再加上朋友的细心照料,他五天就出了院。后来,这朋友成为了他的太太。

  经历了种种的人生打击之后,郑凯还是没有放弃创业的念头。他最终选择他自认为很了解、却又嫌“很繁琐”的超市业。

  突然从成天面对机器的工作转型到与人打交道,郑凯很不适应。他既没有人教,也不知道怎么学。还好郑凯找到了现在的太太,她情商很高,正好弥补了他的不足。“她很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回顾自己在塞浦路斯将近30年的生活,曲折又有些惊心动魄,郑凯说他从来没有后悔过。“经历磨难和你选择哪条路没有关系,你选的任何一条路都可能有风险。”他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对未来的生活依然乐观:“有些事情无可埋怨,得一步一步走。”

  (来源:中国侨网) 

商论语丝
汤开智:于双创中找到变革勇气(创业故事)
商机商讯
郑凯:在塞浦路斯三十年的打拼路
责编:张 红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