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成千上万只白天鹅成群结队从西伯利亚飞到中国黄河沿岸的河南省三门峡湿地栖息过冬。“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游黄河,看天鹅,魅力之城喜迎客……”循着天鹅的踪迹,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最近欢聚一堂,共同参加2017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活动,观天鹅翔舞,品黄河文化。
“快看!好多天鹅啊!”“天鹅离得这么近,赶紧去拍几张照片!”在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里,只见数千只白天鹅正自由自在地飞翔、游弋、嬉水、觅食,白色精灵般的曼妙身姿令人惊艳,游客们惊喜地互相邀约。
白天鹅旅游季已连续举办3年,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到三门峡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当人们徜徉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三门峡时,很难想象这座生态宜居的城市之前却是一个工业重地。
探索转型之路
三门峡市曾以“黄黑白”著称,位列国务院《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认定的成熟型资源型城市的榜单。改革开放以来,该市一直是全国重要的金属和能源开发与生产基地,尤其以储藏有丰富的黄(黄金)、白(铝土矿)和黑(煤炭)出名。
那时,三门峡市工业占全部经济总量的67%,其中资源性工业占据工业总量的70%。这种经济结构在本世纪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资源型产品价格大幅下降时受到较大冲击。与此同时,长期开采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逐渐显露。
“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一时成为三门峡人面临的严峻现实。在多方寻找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协调发展的突破口之后,三门峡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做大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的三量并举战略,以“绿色理念”引领经济转型,加快打造功能齐全、绿色生态宜居之城,探索具有三门峡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门峡人的转型之路最关键的是产业转型,首先是积极发展高科技和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其次是立足现有资源,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促进产业链向终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重点打造黄金、铝工业、煤及煤化工三大全产业链,把三门峡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黄金加工交易基地、铝工业产业基地和煤及煤化工产业基地;第三是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三门峡拥有“青山绿水好空气”,这一独特优势有利于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在三门峡人看来,一片片纯净的果林、树林组成了新的城市底色。如今,果、牧、林等8种特色农业在三门峡已渐成气候,特色生态农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最终,用黄、白、黑、红(特色农业)、绿(绿色制造、智能服务、旅游和大健康等绿色产业)打造“五彩三门峡”。
生态宜居引天鹅
三门峡转型发展的另一重头戏是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三门峡人提出“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要带污染的GDP”的理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将“生态宜居”作为城市建设目标,特别是以白天鹅和美丽山水为名片,尽快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如今,三门峡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0.72%,居河南省第一。人均公园绿地15.53平方米,市民步行500米即可进入城市公园绿地,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大天鹅之乡、中国内陆城市氧吧50强等称号。
白天鹅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们对空气质量和水质极为挑剔和敏感。为了留住这些珍贵的“客人”,三门峡人用尽了全力:每年10月底至次年3月上旬设立为白天鹅越冬保护期;将经济开发区的污水处理厂整体搬迁,使其远离白天鹅的栖息地;出台关于白天鹅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设立专项基金保证白天鹅的越冬“口粮”;与国家林业局环志中心合作,先后对100多只大天鹅进行环志等。
湖光山色,绿意浓浓,三门峡优越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白天鹅驻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三门峡过冬的白天鹅只有区区几百只,现在,三门峡湿地公园的天鹅种群数量逐步稳定。现在每年从西伯利亚到三门峡栖息越冬的白天鹅已达1万多只,在中国越冬的白天鹅有1/3以上落脚在三门峡。
当地居民在与白天鹅朝夕相处中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年冬季,天鹅一来,大家对天鹅栖息地周边进行封闭管理,所有机动车辆禁止通行,减少了机动车辆鸣笛等噪音对天鹅的惊吓;成立天鹅队,组织人员分四班实施24小时不间断看护……春天,天鹅飞走后,许多市民怅然若失,有人甚至因看不见天鹅,听不到天鹅的叫声而寝食难安。大家继续做好准备,等待来年与白天鹅的冬季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