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

赖声川“复活”相声

王 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12日   第 11 版)

  “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与五千年来的任何一日有什么区别?”带着这样的思考,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赖声川于2000年将自己的第五部相声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搬上了台北的舞台。时隔18年,这部相声作品即将首次登台赖声川在上海的“专属剧场”——上剧场。

  赖声川说:“相声是幽默,是痛快,是中国人纯粹喜剧形式的表演艺术形态,非常可贵。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在我们之后,会有更多的相声剧出现。”

  赖声川与相声的缘分始于1983年。彼时的赖声川刚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毕业回到台湾,却发现原本在大街小巷处处可见的传统艺术相声突然“消失”了,“相声在台湾‘死’得太突然了,连唱片行老板都不知道相声是什么了。我真的很难过,想要为此做点什么。”

  几经摸索,赖声川终于以传统相声为“工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相声剧。“它和传统相声演出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出戏剧,有完整的故事和戏剧结构,剧中的几个段子总体构成了完整的戏剧信息,而不是简单的段子堆砌。”

  1985年,赖声川导演的首部相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台湾民众中掀起了热潮。“三句一笑,五句一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一个半月内演出了25场,累计观众超过3万人次。一门原本正渐消失的传统艺术,就这样在当地剧场里“复活”了。

  30多年来,赖声川先后共创作了7部相声剧。除了1985年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哀悼了传统相声的没落,还有1989年的《这一夜,谁来说相声》解读了“解严”后的两岸关系,1991年的《台湾怪谭》突破了传统单口相声形式,2000年的《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对谈了清末至今的百年沧桑等。

  在赖声川看来,一些厚重的主题恰恰最适合用嬉笑怒骂的相声来表达,“大概是因为‘痛快’第一个字是‘痛’吧。”

台老人公寓映出“夕阳红”
香港举办消防嘉年华
港人拥抱移动支付
赖声川“复活”相声
责编:张 盼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