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03日 星期三

别让消费者成为“鉴米专家”(时事点评)

练洪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03日   第 11 版)

  现在,买米也大有学问:市面上不同产地、不同等级的大米看得人眼花缭乱,大米掺假现象也时有发生。

  正宗“五常大米”产量只有105万吨,市场售出“五常大米”至少1000万吨,多出那数百万吨大米是什么?其实,若只是冒充产地,用其他地方的大米“贴牌”那还好些,“货不对板”不过让消费者破点财;要是通过勾兑香精、石蜡抛光等方式造假,这种大米还有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风险,更加可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每见此类新闻,专家总会教消费者如何辨别真伪——如“五常大米”,每粒大小约7毫米,而且每一粒都有“腹白”,购买时只要用手搓一下,就能闻到大米的清香,而不是陈米的味道……

  可是,不是每一位消费者都能读到报道,读了报道也未必能够熟练掌握鉴别方法,下次购买大米也难保不上当。让消费者成为“鉴米专家”,既不可靠也不是食品安全保障之正道。理想的消费环境是:以卖家的诚信换得买家的放心,而不是连买袋大米都得掌握一门防伪技术。

  就品牌大米而言,原产地要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和积极的保护行动。比如,做好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识的授权使用及核准,统一规范包装标注形式;建立防伪溯源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编码技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与热销地区的工商、食药监、质监、公安等部门建立跨地区执法联动机制,严查外地市场出现的侵犯大米商标专用权、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针对网络平台销售假冒名牌大米违法行为,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加大对举报行为的奖励力度,提高打击假冒的精准度……

  对外地消费者的保护,品牌大米原产地有时也鞭长莫及,到外地维权要得到当地积极协助,否则将一事无成。因此,打击假冒行为、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还得要靠当地的职能部门。这些部门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做好保障工作。就说大米销售吧,市场上那么多“五常大米”,多半不是正宗的,记者都能调查出来,相关职能部门没办法弄清楚吗?给老百姓一袋“放心米”,需要职能部门有更大作为。

  (据《广州日报》)

规范“条码支付”让付款更安全(事件新闻)
别让消费者成为“鉴米专家”(时事点评)
河北:隧道测速系统保安全
安徽芜湖:长江公路二桥通车(焦点瞬间)
青海:户外健身登雪山
宁波老建筑获“平移”保护
北京:城市副中心铁路线开通
责编:王俊岭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