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知识付费开始兴起,一些收费平台呈风起云涌之势。比如涉及内容出版的“喜马拉雅”、主打名人开课的“得到”等,这些课程、节目收费在100元左右,声称能让用户“收获最宝贵的人生经验”、“解读100本全球好书精华”,听上去的确“物超所值”。
知识付费行业一直存在。从传统意义上讲,教育培训(包括在线教育)、图书出版行业等都属于知识付费范畴,因为这些行业都是将教育、知识作为一种商品出售。如今兴起的知识付费其实是借助了互联网这一新兴传播模式,由愿意自主学习的用户主动付费、通过获取知识来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知识交易行为,与传统的知识付费相比,可谓形式不同、本质相近。
新一轮知识付费热潮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浪潮而来,主要用户都是深受互联网影响的一代人。一方面,互联网发展产生的信息鸿沟引发群体焦虑,激发了人们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进步拓宽了知识传播渠道,为知识付费提供了客观条件。人们主观上有需要,客观条件允许,知识付费兴起自然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众多付费课程或节目中,很多并不能称得上“知识”。什么是知识?学界还是有共识的。只有那些符合文明方向的,属于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结果的系统学问才是知识。如果按照作家托尔斯泰的说法,只有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硬记得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人们身处讲求效率、追求速度的时代,花很长一段时间来读一本书似乎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然而,要获取真正的知识和智慧,不只需要花钱,更需要时间、勤奋和思考。在人类发明将书本智慧直接输入大脑的技术前,我们获取真正的知识恐怕只能采用下列“笨办法”。
做好取舍。信息越多,越需要人们做好定位,在知识获取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无用信息要勇于过滤,对于有用信息要系统学习和领会,争取将其转变成真正能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知识。
勤于思考。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的获取没有捷径,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通过阅读、思考、分析、实践的系统化过程,才能做到真正的自我吸收。这种系统化过程其实与知识的承载形式——书本结构的系统化是一致的。只有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时,我们才算真正领会了其中三昧。
有学者说:“阅读的目的是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提升一个人的理解力。”后者往往更为重要,因为往往是那些读起来有困难的书才能提升理解力。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知识焦虑。期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能用深刻的阅读拨开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