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王西京的画道

□ 胡海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2月21日   第 12 版)

  奥兰加巴德少女
  王西京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艺术活力不歇的源泉,也是王西京奉为圭臬的画道。

  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上,王西京推出厚积薄发的《远去的足音》,引起画坛一片惊羡,斩获本届美展大奖。从此,西画技法与中国画的笔线技巧妥帖交融,成为王西京塑造一系列历史人物的艺术生长点。《春潮》中波涛汹涌的浪花、苍劲厚润的磐石、迎浪飞翔的海燕流泻于整个画面,色彩灌注着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渲染出邓小平在历史变革中的果敢担当的坚定意志与家国情怀,洋溢出伟人的超然气度与浩然正气。在为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创作的《黄河,母亲河》壁画中,王西京将中西技法的写实写意交融推到艺术创作的一个极致,激情演绎了宏大强劲、瑰丽庄严的中国气派,营造出奔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惊险气势,把握住狂涛汹涌、水气氤氲、似云若雾的壮观景象,让观者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自强不息、奋发昂扬的时代风貌。

  纵观王西京的画作,无论是颂扬男儿本色、英雄气魄的革命者题材,如《知音》《李大钊》《瞿秋白》《人民的重托》《守望生命》等,还是抒发古代文人骚客的千古惆怅,如《屈原》《司马迁》《岳飞》《文天祥》《龚自珍》等,其艺术形象都具有一种与民族、国家和时代融化为一体的凛然正气和精神典范。王西京对历史名人独具一格的刻画与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把握,得益于他内心深处有着浓郁的英雄情结与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他不断地将古往今来的英雄领袖人物化作内心情感的精神寄托。

  王西京求索、景慕的中国古典传统,体现着优雅超脱的人格精神。以《竹林七贤图》为例,他将七贤置身典型环境中,以环境烘托人物主体形象,通过狂草的笔意、纵横跳跃的线条、亦浓亦淡的墨色来丰富画面、表达人物情绪,形成澄怀清澈的禅意抒写,使观者体悟到魏晋文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他多次为郑板桥与蒲松龄两位古典文人造型塑魂,每一幅不仅高扬起人物的气节,还立象尽意,结合人物身世、命运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状态,或以淡墨晕染、或以枯线勾勒、或以彩墨渲染,甚至夸张变形,凸显出绘画艺术的历史厚度和个性张力,道尽人物命运的绝异。

  更显出王西京丰厚学养积淀与艺术功力的《大千观荷图》,是他从物象走向心象,古典情怀张扬彻底的一幅代表作。这幅妙契天然的工笔白描绘就作品,主题鲜明而丰富深刻。荷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品格高贵的象征,观荷者张大千是近代中国绘画大师。二者天人合一的入画构图,渗透出王西京寄寓深远的情绪暗流。从画技上看,线条韵律的多变意在凸显出无色之色的意境,使画面平淡里孕育着激越,冷静中化出了超然。线条在荷丛间极富张力的穿插承让,使得情思能随画的结构而荡漾,情趣能随线条穿插而盎然。可以说,“移生动质”“凝神定照”“神制形从”“品物流笔”等这些中国画论中的秘技要诀,都得到了充分展现。画中人物皓发长须、慈祥脸庞和凝视荷塘景色的目光,让人物内心洞察自然、感悟大千世界纷扰世相的心理了然画面。

  对一个当代画家来说,向古典回归的最大意义是寻宗溯源,找到艺术根基。王西京苦心孤诣,将中国古典人物刻画手法与西方油画写实技巧结合,融合出广阔意境,以形象逼真的画面,彰显他对民族、国家、时代精神的呼唤。

  吴冠中说“风格是背影”,艺术风格就像一个人的背影,是画家自然流露的天性。王西京的写实与写意交融、复归传统又具有现代感的绘画风格,就犹如他敦厚魁梧的背影,是几十年艺术实践中不懈努力长成的。如今,他老当益壮,仍与时代同步,将画笔转向由长安而出的丝绸之路,将中亚与波斯的曼妙风情展现在洁白宣纸上。在今年的法国巴黎克莱蒙广场展览馆秋季沙龙画展上,王西京“一带一路”作品《丝绸之路系列一》《丝绸之路系列二》《走进阿拉哈巴德印象系列》《巴塞巴拉印象系列》引得西方艺术界好评,他们无不惊叹画家“实、意”交融的绘画功力与中国画“水、墨”写实的魅力。

甲骨文的美术视野
王西京的画道
百年宗其香
吴韵绵绵(艺术走笔)
川美漆艺术今日气象
百年中国女性艺术大展举行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