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仪式并讲话。
“1937.12.13”,血泪书写的日期清晰如昨,伤痛如昨;“300000”,白骨堆起的数字,标识着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在公祭日来临之际,各大网站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网友纷纷参与并留言,表达深切的哀思。网友“彭菇凉”留言说:“我们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为的是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为的是唤起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多家网站改成黑白色
12月13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等网站的首页纷纷改为黑白底色,以此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整整一天,这些网站的头条区,都是关于公祭仪式的新闻,以及相关的报道和评论等。
对于13日上午举行的公祭仪式,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移动网等进行了现场直播,还有多个客户端也跟进实时报道,众多网友强烈关注。央视新闻移动网的参与者超过47万人次,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的相关报道的参与者突破了155万人次。微信公号“新华社”对公祭仪式的报道,阅读量迅速突破了10万+,一条点赞数超过4000次的留言写到:“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强我中华!”
13日,当网友点开国家公祭网时,可看到封面上是“国行公祭,祀我国殇”几个大字,进入网站后,可以在线为遇难同胞点烛祭奠,献花寄托哀思,并在线敲响和平大钟。
为世界爱好和平的友好人士提供一个网上祭奠的窗口,12月1日,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的以“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十二网联动在线公祭”活动启动,这是自2014年南京市首次推出联动公祭以来连续第四次发起此项活动,也是国家公祭日常设系列活动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来自全国数十个城市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网友们纷纷留言,祭奠遇难同胞、祈愿世界和平。
新浪微舆情搜索显示,从热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公祭日”一词的热度在12月13日10时达到了99.61的峰值。在相关的全部信息中, 提及频次最高的词语依次为“南京”、“南京大屠杀”和“历史”。
13日,多个微信公号转发了一张图片——《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这张在许多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的画面里,左边是一位1937年的小女孩,在战乱寒冬中衣衫褴褛,赤着双足,满脸恐慌;右边是一位2017年的小女孩,穿着羽绒服,戴着手套,幸福满满。隔着时空的两个小女孩,都将手伸向对方,满眼渴望。图片中间的一行字,更是像针一样刺向每位观者的心:“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
看了这张图片,无数网友表示被戳中泪点。网友“马萧萧”说:“1937年12月的南京,血流成河,人间炼狱!我无法想象,当年这里的孩子们,经历了怎样的恐慌与绝望!”
来自江苏泰州的朱彦是这幅图片的创作者之一,他表示,有不少公众号、微博私信询问能否使用这张图,而他的回复只有一句话,“不用问我,直接用,版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朱彦说,“希望大家记住的是这段历史,而不是这群创作人。”
微信公号“中国之声”发表文章《这面墙上的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30万鲜活的生命》,其中写到:有了这面墙,30万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从“哭墙”诞生,一个个名字刻上去,南京大屠杀也不再是遥远而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名字都是1937年南京遭受日本侵略和加害暴行的具有代表性的证据。每个遇难者的名字,都在为我们“口述”历史,丰富着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细节,使历史俨然可谛可视,宛如眼前。
网友“谢添益”留言说:“这面墙上的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30万鲜活的生命,我是中国人,我为30万死难同胞默哀!中国,奋起!”
调查采访重现当年惨痛
“祖母被人从病床上拽起摔死、父亲客死他乡、母亲一听到皮靴声就发抖,原本的小康之家被战火蹂躏得家破人亡……”即便已过去80年,常年在海外生活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道煃对童年时的悲惨经历依然刻骨铭心。新华社这篇题为“南京大屠杀海外幸存者:浮生若梦 记忆永存”的文章,通过对李道煃的采访,再现了当年的惨痛历史。
像这样的探寻历史的报道还有很多,通过对幸存者以及后人的调查采访,让更多人了解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相关报道在网上得到很高的关注度。
13日下午,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了一条关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视频,字字泣血,播放量超过43万次。网友“黎明破晓”留言说,“心疼奶奶的经历,心疼30万无辜南京同胞。”而另一则关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像录的报道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后,浏览量突破了29万次。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江苏分社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制作推出了创意微电影《每个人的“12·13”》,并陆续在各类新媒体终端和户外大屏发布。这个10分钟的短片,通过89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回忆与“95后”大学生周昱羽对“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的追寻,揭示了“12月13日是我们共同的记忆”这一主题,阐明了“只有人人都汲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这一思想。在微信公号“新华社”,这部微电影的阅读量突破了10万+,点赞数超过2.2万次。
网友“Qiqi”说:“逝去的生命在提醒我们和平的珍贵;向善而生,要把他们没有活的光明都活出来。”
在公祭日这个日子,网友“鹅毛大雨”给自己更换了黑白头像,并称“祭奠战争中苦难的中华民族,愿世界和平。”
微信公号“中国之声”发布题为“《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的文章,其中用音频朗读了初中《语文》第5册(人教2001年版)的这篇课文。在文章后,网友“元宝”留言说:“1937年那边是永恒的叹息,2017年这边是璀璨的希望。逝者已逝,惟愿生者勿忘国耻当自强! 感谢‘中国之声’,久违的如此动人心魄的朗读。”
网友“李晓蕾”说:“愿祖国越来越强大,不再遭受外来侵略。我们更要珍惜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安宁。”网友“刘亦心”留言说:“国家公祭日,让全体中华儿女拧成一股绳,勿忘国耻,奋力前行,让我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可撼动!”
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不忘历史,矢志复兴。今天的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是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这是13日人民日报刊发的社论《不忘历史 矢志复兴》中铿锵有力的语句,这篇文章被多家网站和微信客户端转载。文章指出,年复一年的国家公祭向世人宣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篡改历史的立场坚定不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人民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意志坚定不移。
13日,新华网发表网评《祭奠,以国家的名义!》,其中表示,“今天,我们以历史性发展告慰死难同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以‘铭记’坚守历史的真相,以‘仪式’延续爱国的情感,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奋斗在他们的梦想里!他们安息在我们的誓言里!”
微信公号“侠客岛”刊发了文章《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公祭日?这句话说出了全部的意义》,全篇只有一张图片和一句话:“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抵达多远的未来。”就这么一句话,阅读量超过了10万+,点赞数超5000。
网友“水田村主人老米”在其长长的一大段留言中写到:“我们不单单要铭记历史,更要铭记民族精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曾记否,我数千万华夏儿女惨死于日本侵略者之手,看如今,我们以国之名祭奠死者,这是对逝者的追忆,对历史的尊重,对和平的向往!”网友“一马平川”留下了这样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