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则民族强,教育兴则国家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作出了这样的阐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每一次历史性的跨越,都离不开伟大目标的引领。中国教育,再一次站到了一个历史性跨越的新起点上。目标引领,重在实践。在国家前不久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方阵中的电子科技大学,早已投身深化高校改革的探索之中。
今日之电子科大静水无声,而深流中正激荡着喷涌的爆发力,推动中国行业特色型高校改革新探索;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开启“电子信息+”跨界发展新引擎;以前瞻眼光和务实举措,演绎人才西南飞的成电现象;以先行先试的勇气,构建“新四会”精英人才培养高地;以一流的社会服务,助推地方经济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电子科大奋力在信息天地担重任、出重彩,把大学发展需要与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完美对接、深度融合,正在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发展之路。
求真求实,大气大为。百川奔流终归海,同心筑梦正当时……
时代使命:中国行业特色型高校改革的新探索
电子科技大学新时代的改革大幕是这样开启的。
2017年9月24日,中国共产党电子科技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标志着学校以昂扬的精神、奋进的姿态,踏上了改革创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创新探索之帆,又一次在巴蜀大地高高扬起!
世纪回眸,成电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使命。61年前,这所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建设的高等学府汇聚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第一批学子。在成都东郊的一片农田上,三所源头高校(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的师生们肩挑背扛、手拿脚顶,搭起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简称“成电”)的教学主楼。在当年的开学典礼上,首任院长吴立人先生充满憧憬地描绘了“把成电办成我国乃至亚洲第一流无线电大学”的宏伟蓝图,由此开启成电的第一个甲子。
61个春秋,成电交出了一份令人鼓舞的成绩单: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高校,1961年被确定为全国7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2001年先后进入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7年占地4000亩的清水河校区投入使用,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校行列。新世纪以来,电子科大加强学科拓展,先后建立了生命学院、能源学院、资环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等,尤其是2013年与四川省人民医院正式共建医学院,大力发展信息医学。2016年与四川省、成都市分别签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推动“一校一带”行动计划,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历经一个甲子,一所大学久久为功,始而不息:
坚持电子信息是立校之本,军事电子是特色之路,基础创新是活力之源,理工结合是强校之基,不断向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电子信息专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IT界的公司、企业、研究院所等中层以上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超过三分之一都毕业于成电,美国硅谷聚集了1200多名成电校友创新创业。成电校友创业掌舵的海内外上市及正待上市公司总市值超2万亿元。
“探天地信息而研之”,支撑着民族电子信息产业的繁荣发展,尤其为我国军事电子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了诸多电子信息领域“第一”。近十年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项、部省级一等奖50项;特别是两次获得国家“高新工程突出贡献奖”,是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中唯一获此奖单位。
面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挑战、新考验,成电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成电这所行业特色型大学怎样才能突破瓶颈、转型升级,取得更加广阔的办学空间?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要开辟什么样的新路径?
坚定信心,大胆突破,为成电未来,也为中国高校改革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关键时期,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国靠什么才能领跑世界?这是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蒸汽机的发明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电气革命则使美国后来居上,此后的信息技术革命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领先地位。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依然需要依靠工业化过程中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来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
“电子信息+”正是培育新动能的关键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李言荣在整体把握电子信息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意义基础上提出:“电子信息+”就是金山银山,要用好这一动力引擎。“电子信息+”并不局限于某一项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交叉融合,而是强调整个电子行业的各个方面都要与各行各业交叉融合。深入推进“电子信息+”与各行各业深度交叉融合,将为中国创造更多领跑机会。
伴随着整个电子信息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电子信息+医学”“电子信息+生命”“电子信息+汽车”等一扇又一扇大门正在被打开,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共性通用技术,这必然会给正处在改革关键期的电子科大带来发展方向、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电子科大人将用创新驱动发展的利剑,劈山开路,在新时代开创新未来!
“电子信息+”:开启跨界交叉发展新引擎
新理念催生新模式。
“电子信息+”的“+”,就是跨界、交叉、融合,跨界出去有着无限可能,交叉边界有着无限风光,融合路上有着无限机遇。
创新者的脚步如此坚定。2017年初,因在脑电和磁共振的生物物理与数学模型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电子科大生命学院院长尧德中教授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许多国内同行并不诧异,因为早在十几年前,电子科大就布局发展生命学科。随后,教育部神经信息重点实验室、科技部神经信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先后落户电子科大,使得该校的电子信息与生命科学的交集不断扩大。近年来,尧德中又联合加拿大和古巴的科学家共同发起了“CCC国际脑计划合作”,积极筹建“天府脑信息前沿研究院”“脑信息科技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
开拓者从来不畏艰难。2009年10月,程洪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完成博士后来到成电,领衔创建了机器智能实验室,2014年与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葛树志教授一起创立和建设机器人研究中心并担任执行主任。团队克服国内外公开资料少,跨学科人员交流和系统集成难度高等挑战,成功研发了国内第一个可供截瘫患者穿戴的个人助行外骨骼机器人。这一成果让程洪教授颇感自信,和国外版本相比,电子科大的外骨骼机器人仅用了5年时间就实现了在病人身上的穿戴测试,这是国外外骨骼机器人研发周期的1/3甚至1/6。目前,团队正在抓紧研发第四代外骨骼机器人,“电子信息+康复”将帮助更多的截瘫患者“站起来”。
“智慧红云、科技为党”,基层党员的思想状况,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可否建立一套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评测进行辅助判断的党建指数体系?这是电子科大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筹)执行主任陆川对“电子信息+智慧党建”的思考。为此,他提出了“数据型组织”的概念并率领年轻的团队攻坚克难,一切从零开始,研发的智慧党建系统实现了“用数据实现精准服务,用指数实现客观评价”。目前,这一系统服务党员超过200万。
活跃在IT领域的广大校友也成为“电子信息+”创新模式的有力推动者。
2017年校庆期间,众多成电校友回校参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暨校友企业联合会峰会,他们携带“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园”“电子信息+公共安全产业基地”“‘三医融合+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园”“菁蓉智谷‘电子信息+产业新城’”等总投资额高达2000多亿的项目返校,与成都市各区县签约。同时,市校双方共建的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电子信息+”成为成都发展新经济的重要引擎。
成电的校友中不乏成功者。2017年10月,我国自主建造的首条柔性显示屏生产线在京东方成都工厂实现量产。而打破国外企业在这一领域内垄断的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正是电子科大的杰出校友王东升。2017年,在他的推动下,校企双方正式启动了京东方—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创新研究院,京东方将投入较大资金与学校共建创新研究大楼和实验室,并在传感器、OLED、信息交互、物联网智慧端口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开展或进一步加强合作。
周锦霆校友是上海荷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母校捐建近亿元的“众创空间”,为学弟学妹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空间;又与母校共建研究院,集聚大批顶级专家学者,打造一流科研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使得“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结出累累硕果。公司已拥有10款明星机器人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荷福人形双足直立行走机器人“吴小欢”,它是世界上第四个拥有双足直立技术的机器人。而另一款明星产品——羽毛球机器人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现人机运动互动的机器人,成为当仁不让的“网红”。
电子科大,这所被国家布局在祖国西南的高校,眼光从来没有被地域空间所局限,他们总是看着世界。电子科大人利用电子信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学科交叉,服务地方经济,并不断创造新的学科交叉点。他们坚持有组织地重构科研组织,“电子信息+”新模式的实践,为行业特色型高校提供了借鉴。
十八世纪末叶,“无线电之父”伽利尔摩·马可尼创造了实用无线电通信,二十一世纪,成电的“电子信息+”将创造怎样的奇迹呢?
“青字号”:集聚人才的成电现象
电子科大人才集聚的“磁石效应”是这样形成的。
青年杰出人才数量103人,是五年前的10倍——电子科大通过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信息领域“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人数已稳居全国首位。地处西南,又是特色工科大学,何以能吸引如此众多、毕业于海外名校的杰出人才和青年学者?
谜底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电子科大立足学科优势,搭起了两个人才引进支点:第一个支点是自2014年起每年一届的“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四年来已有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青年学者出席,其中有31位依托电子科大申报“青千”来校工作;第二个支点是2014年成立的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内部管理体制,为基础类学科人才提供良好环境。短短三年间,汇聚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千人计划学者等从事基础研究的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1人,还吸引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外院士等兼职研究队伍。
孔雀西南飞,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将快速发展的成电视作自己职业发展的首选。刘明侦和顾实是全国仅有的三位90后“青千”中的两位,他们现在分别在电子科大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授。
被贴上了“90后学霸”“女神老师”等诸多标签的刘明侦,入职电子科大一年多后成绩斐然:牵头成立应用化学研究中心,助推电子科大化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今年10月,牵头申报的“高效大晶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批立项,为电子科大拿下了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她用勤奋、拼搏和创新精神,在电子科大书写着精彩的科研人生。
1990年9月出生的顾实,在美国读博期间就听导师说起过电子科大,并对这座地处西南、但学术水平一流的学校心怀敬仰。2017年,作为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学院院刊》《自然·通讯》等世界顶尖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的他,最终放弃其他选择,来到了电子科大。他的愿望,是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团队,做自己感兴趣的科研,电子科大给了他这份自由。
“外引”不放松的同时,“内培”工作如何不断推陈出新,为国家级人才计划积极储备有竞争力的后备人选?五年来,学校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教师发展和支持体系,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实现了“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在学校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通道。”
1983年出生的程钰间,2001年考入电子科大读本科,在东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回到母校任教:28岁破格晋升副教授,30岁破格晋升博士生导师,31岁再度破格晋升教授,32岁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他发出了是成电让自己的青春梦想展翅飞翔的感慨。
时任该校人力资源部部长的胡俊感言:电子科大将“服务”与“引进”“内培”一同视为打造师资队伍建设的三驾马车,让这一“群英荟萃”的队伍少一些后顾之忧,更好地实现自身成长,并为学校做出更大贡献。
截至2017年11月,电子科大已有包括“青字号”在内的杰出人才257位,占教师总数的11%,电子信息领域人才高地业已形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里,电子科大对人才创新创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电子科技大学应该也必须出一批IT领域的弄潮儿。”
2010年受聘为电子科大教授的周涛,当时不到28岁。他创立了成都数之联科技集团,专注于为智慧城市、大型企业提供大数据顶层设计和大数据平台搭建,仅两年集团公司总市值达20亿左右。截至目前,其参股、控股企业总市值超过100亿。因其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方面的示范效应,入选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学校现在有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快速成长,无论是做科研、做教学还是做产业,青年是学校的未来,担负着让电子科技大学的发展从‘1.0版’升级为‘2.0版’乃至‘3.0版’的重任和使命。”学校领导在一次联谊会上对青年教师予以殷切的希望。
这些“青字号”不负众望,正在成为电子科大打造电子信息领域“人才高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流砥柱……
“新四会”:构筑精英人才高地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这是中国高校改革不容回避的根本问题。要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和“领跑”,就需要成千上万领军人才走向世界舞台,代表国家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电子科大审时度势,确立“精英人才”培养定位,与当代中国在世界发展大势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方位积极呼应。
为践行“电子信息+”的新理念,学校确立了“培养适应泛信息化时代的,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跨界交叉融合和集成创新能力,未来引领学术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才”的目标定位,全面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精英人才培养之路。
在电子科大看来,精英人才除了学业基础扎实,还要有较强的领导力。“新四会”就是电子科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核心抓手,其具体内涵是:“听”指听取不同声音,洞见事物本质;“说”指准确表达观点,沟通意见情感;“读”指阅读文明经典,提升综合素养;“写”指凝练经验知识,检视思维逻辑。
“我们全面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了加强通识教育实施意见。”教务处处长、国家级教学名师黄廷祝介绍,从2017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新的通识教育方案,通识教育学分从此前的7学分提升到13学分,并形成包括核心通识课程体系、“经典60”阅读、优质通识类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成电讲坛、成电舞台等在内的成电特色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将‘新四会’能力培养融入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四年教学过程,使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能萌发出高远的社会理想、浓厚的社会责任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意识。
为推进多类型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子科大实施了“成电英才计划”等1个校级精英人才特殊培养计划和18个院级精英人才特殊培养计划,着力培养研究创新型的学术精英;实施了“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生物-信息复合人才培养实验班”“机器人实验班”“智能制造复合实验班”“电动汽车复合实验班”等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复合创新型行业精英;开设了系列创新创业课程,通过点上突破+技术创业+基于“互联网+”的创业,着力培养以科技创新型为主的创业精英。
通过“研究性的教、研究性的学、挑战性的学、创新性的做”来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体系。例如,形成“新生研讨课”“探究式小班课”“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示范课”“挑战性课程”“专业写作与口头表达课”“学科前沿课”等为代表的优质研究型课程体系,138位杰出人才参与到研究型课程建设或者授课。
一批老院士、老教授也积极投身人才培养,使得“转身遇见名师、随处可见讨论”在电子科大成为常态。刘盛纲院士只要在学校,每天都坚持去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写论文;李乐民院士经常走到本科生中间,鼓励同学们珍惜时光,打好基础、继续深造;陈星弼院士建议学生多背诵《岳阳楼记》等经典作品,还给学生上过音乐欣赏课。
在第二课堂,一系列精品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进一步融汇“新四会”能力,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纳入学分系统,全方位提升学生领导力。学校还深入实施“栋梁工程”立人班等项目,强化学生的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推进学生立大志、成大器、上大舞台、做大贡献。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学生社团活动更加活跃,近年来组织开展各类普及性活动4000余项,覆盖学生达40万人次。
沐浴着教学改革的春风,一大批学子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该校学生代表团连续三年受邀参加联合国的青年论坛、青年峰会、气候变化大会,并代表我国青年作主题发言;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荣获该赛事最高奖项“冠军杯”;近三年产生创新创业团队400余个,包括全国首个在校大学生创办的登陆新三板的企业等。此外,本科生、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大幅增加。
成电,用创新实践向世界展开了一幅新时代教学的新画卷!
“一校一带”:服务社会的助推器
创新永无止境!
一所行业高校在一个行业中具有相对完整的创新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高校将科研方向的重点转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上。实验室里的成果要成为现实生产力,是电子科大人的普遍共识,也是电子科大的使命所在。
“一校就是电子科技大学,一带就是与地方政府联合在清水河校区及周边建设以高校成果转化为主的新经济产业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赵继东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一校一带”是学校三大“行动计划”之一,也是成电服务社会的代名词。
2015年,成都市高新区与学校签约共同推进“一校一带”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中国西部硅谷。双方联合申报的“先进无线通信合创空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已经发展成为具备高水平、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等全要素的专业化众创空间。2017年,双方合作再加码,高新区投资6亿元,在学校内建设创新中心,力争五年后在清水河校区周边推动形成1000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
电子科大已经开启校地协同创新、技术转移、互利共赢的新时代。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和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四川,纷纷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力电子科技大学建设成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学校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过去五年,学校年度科技经费均超过10亿元,经费总量是上一个五年的2倍多。2017年5月,电子科大功能材料与集成器件团队从227个侯选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10个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的先进集体之一,同时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科技工作者团队和电子信息领域唯一代表团队。五年来,学校累计授权发明专利超过3100件,发表SCI论文数从2012年的1800多篇增至2016年的2500多篇。中科院JCR一、二区论文占比从2012年20.4%提升到2016年42.2%。新增国家级平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国防特色学科8个。
在“一校一带”行动计划引领下,电子科大与行业龙头企业频频擦出火花。全球百强的华为公司,与学校保持着多年的友好合作。双方在清水河校区建成了中国首个、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5G实验外场,开展具有全球领先技术水平的5G技术实验。
早在2013年,全世界开始了第五代移动通信的研究。也就在这一年,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少谦教授担任国家“863”计划第五代移动通信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我国5G移动通信的技术推进和研发工作。“3G以前我们是学习国外的,4G做到了与世界同步,而到了5G我们希望引领世界。”中国学者的豪言壮语即将变为现实。
成电学校积极从电子行业走向行业电子,大力推进学校与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协同创新,构建贯通政产学研的科技创新体系。
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电子科大与全国白酒龙头企业五粮液集团公司的深度合作产生令世界瞩目的“化学反应”。2016年初,这两家似乎并没有太大联系的单位走到了一起。校企双方将致力于电子商务、大数据、现代酿酒装备研发等智慧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度合作,助力五粮液“互联网+”战略实施落地,推动传统酿酒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联姻”五粮液,这是学校加强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深入合作的一个案例。在电子科大加速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进程中,学校还不断开拓与航空航天、油气勘探、电力电网、智能汽车、考古发掘等领域的合作,将电子信息加到各行各业中去。
大视野体现大担当,大格局成就大梦想!电子科大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理工深度融合的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电子信息优势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学校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更多优势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学校整体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电子科大党委书记王亚非信心满怀作出了这样的表述:建校60余年来,成电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成电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成电精神,永葆为师生员工服务的真挚情怀,肩负起学校发展的崇高使命,早日建成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成电新篇章。
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与社会发展同向前行。成电,必将成为知识创新的殿堂,文化传承的纽带,人才辈出的摇篮;成电求真大为的中国高校的改革创新探索,也必将在科技创新之路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深深镌刻在世界东方的华夏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