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中国蓝碳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事件新闻)

本报记者 刘诗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2月07日   第 03 版)

  很多人都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这也被称为“绿碳”。

  可你知道“蓝碳”是什么吗?

  地球被称为蓝色的星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国家海洋局大洋办党委书记胡学东说,蓝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蓝碳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何作用?未来蓝碳将如何发展?前不久,国家海洋局召开2017蓝碳国际论坛,众多国际知名蓝碳专家学者和机构,就中国蓝碳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充分讨论。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一直以来,人们对“绿碳”更为熟悉。其实,海洋也是固定碳、储存碳的一座大宝库。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3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大型海藻、贝类乃至微型生物也能高效固定并储存碳。

  2009年,联合国发布相关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蓝碳”作为一个新鲜名词,开始被逐步认可并得到重视。

  蓝碳有多厉害?

  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据估算为40万亿吨,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并且每年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岸带植物生物量虽然只有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每年的固碳量却与陆地植物相当。

  胡学东说,在时间尺度上,与碳在陆地生态系统可储存数十年相比,埋藏在滨海湿地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溶解在海水里的惰性无机碳可储存千年之久。

  中国蓝碳发展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胡学东介绍,中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和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670万公顷的滨海湿地也为蓝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常年位居世界首位,贝类和大型藻类产量占总产量85%左右,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还能消氮除磷、净化海水,贡献了优质的食物和工业原料。

  促进海洋生态健康

  目前,中国蓝碳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科技部、环保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海洋局先后安排了30多个涉及蓝碳的科研项目,催生出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国家‘南红北柳’‘蓝色海湾’等工程的实施,为推动蓝碳发展积累了经验。”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张占海说。

  “中国广阔的海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扎实的科研条件,为发展蓝碳奠定了坚实基础,蓝碳发展潜力巨大。”张占海说,发展蓝碳,将会对这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生态养护水平;未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变现有保护格局,发展蓝碳还能提高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有专家认为,发展蓝碳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蓝碳将有利于分担和缓解碳排放压力,是“减排”之外的另一条可行路径。

  “发展蓝碳,还将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有助于构建一个以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经济新模式和产业链,催生海洋生态工程、生态旅游、碳交易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张占海说。

  稳步推动试点工作

  当前,蓝碳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增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等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开展海洋等生态系统碳汇试点”的要求;《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建立蓝碳标准体系及交易机制”。

  据介绍,下一步,我国除了大力推进蓝碳增汇工程,通过修复海草床、红树林和盐沼等提高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还将持续完善蓝碳标准体系,推动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工作等。

  专家建议,把发展蓝碳作为支撑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强化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建海岸带自然景观,培育海洋生态工程、生态旅游、生态养殖、蓝碳技术服务和碳交易等蓝色经济新业态,将沿海地区生态优势转化为资产和经济优势。

  

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代表走笔)
中国蓝碳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事件新闻)
冬闲种茶助增收(焦点瞬间)
湖南郴州:精准服务激发“双创”活力
“未来故宫”国宝可看可“把玩”
三峡两岸红叶美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