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2月02日 星期六

塔吉克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2月02日   第 07 版)

  塔吉克族高原赛牦牛

  塔吉克族鹰笛的美丽传说

  塔吉克族姑娘

  塔吉克族舞蹈

  塔吉克族民居

  塔吉克族总人口为51069人(2010年),60%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南疆的泽普、莎车、阿克陶、叶城和皮山等地,这些县都有塔吉克民族乡。在塔什库尔干,除塔吉克族外,还有维吾尔、柯尔克孜、锡伯和汉等民族,其中塔吉克族26133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1.6%。“塔什库尔干”是塔吉克语“石头城堡”之意,是古老的塔吉克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它包括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两大方言。色勒库尔语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居民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主要口语。由于民间交往频繁,许多塔吉克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普遍使用维吾尔语言文字。

  塔吉克族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关于“塔吉克”一词的意思,有古代阿拉伯部落“塔伊”“大食”及十一世纪中亚突厥人对操波斯语的“塔特”民族的称呼等说法。但一般认为“塔吉克”出自“塔吉”一词,塔吉克语为“王冠”之意。

  

  多礼好客的民族

  长期居住在高山地区的塔吉克族,衣、食、起居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在高山牧场上放牧牲畜,在低谷农田中种植庄稼,形成了农牧结合,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兼营农业的格局。塔吉克人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

  在塔吉克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厚而结实。牧民夏季上山放牧,多住毡房,或在牧场筑土屋。

  马、牦牛、骆驼、驴等驮畜是塔吉克人的重要交通工具。塔吉克人的很多竞技活动都与马有关,如叼羊、赛马、骑马射击和狩猎等。

  塔吉克传统的家庭形式是家长制的大家庭。男性长者为一家之主,家庭成员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都由家长作主安排。尊敬家长是塔吉克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尚。至今仍有不少家庭三世同堂,有的甚至四世同堂。大家庭中特别提倡尊长爱幼,孝敬父母,夫妻间互相忠诚,兄弟友爱等。在家庭中妇女可以对家务事提出主见,可以参与商量经济事务和子女的婚事。

  塔吉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本民族内通婚。婚姻大致经过择偶、提亲、定亲、结婚等诸多过程和仪式。婚礼的仪式十分隆重,一般选择在八九月秋高草美、牛羊肥壮的季节,男女双方都要广宴宾客。婚后,新娘在发辫上缀以一串串白扣子,以与姑娘相区别。大多数塔吉克夫妇都能白头偕老。

  塔吉克族有尊重妇女的优良传统。如果一起到别人家去做客,或者参加婚礼、葬礼、拜节等,主人将来客中年龄最大的妇女视为最尊贵的宾客。

  塔吉克族注重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在农村,生产、生活上的互相协作不仅仅局限于大家庭或亲戚之间,而是一家有难众人相助,主要表现在邻里互助、轮流代牧、合伙耕作及事先不规定条件的“换工”等方面。

  塔吉克族是个多礼好客的民族。对客人不论亲疏、老幼和民族,凡是来客和投宿的过路人、生人都热情款待。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以古尔邦节、肉孜节和圣纪节为三大主要节日。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肖公巴哈尔节(迎春节)、皮里克节(灯节)、祖吾尔节(引水节)、铁合木祖瓦斯提节(播种节)等。

  每年3月的肖公巴哈尔节是迎接一年开始的节日,节期为3天。届时,家家户户清扫尘土,在墙上用面粉撒出美丽的花纹,以示祝福。节日这天,人们在推举的“肖公”(互相贺节的领头人)带领下去各家祝贺,预祝来年丰收。接着,大家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节。妇女们衣着美丽大方,等在家门前,向来客左肩撒白面粉,以示吉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均准备丰盛的食品,以待来客;青年人则载歌载舞,并举行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

  皮里克节在每年伊斯兰教历8月的头两天。节前,家家均做“卡乌日”草火把;节日傍晚,全家每人点燃两支自制的小酥油烛,在烛前共同祈祷,求上天降福。每家都有人上屋顶插一个扎在长杆上的大火把,召唤吉祥。节日晚上,从山村到牧场,村村火把高照,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玩乐通宵。次日,各家去扫墓。

  先民来自帕米尔高原

  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操伊朗语的诸部族。这些部族在很早的时候就分布在我国天山以南。11世纪时,突厥游牧部落将中亚地区操伊朗语、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民统称为“塔吉克”。以后,“塔吉克”逐渐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的民族自称。自古就繁衍生息在新疆广大地区的塔吉克人,和不同时期从帕米尔西部东迁并定居塔什库尔干一带的塔吉克人,是我国塔吉克族的先民。

  两千多年以前,张骞出使西域,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帕米尔东部的各伊朗语部落与中央王朝确立了行政上的从属关系。在张骞通西域之后,前往大月氏、安息等国的使节和商人不断经过帕米尔地区,帕米尔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使得塔吉克族和汉族等兄弟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促进了塔吉克族古代社会的发展。

  公元2、3世纪,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先民们建立了朅盘陀国。“朅盘陀”一词在东部伊朗语中意为“山路”或“山间平地”。 朅盘陀地处丝绸之路的孔道关隘,对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着桥梁作用。

  朅盘陀国在我国塔吉克族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据《大唐西域记》及其它史料的记述,朅盘陀国在当时塔什库尔干及其周围地区开挖渠道,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修建驿站,免费提供过往行旅住宿的房舍,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修建城堡、城市,社会文化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国力最为强盛,都城周围约十余里,还环绕着12座城堡。当时,朅盘陀国建筑了10多座寺院,僧侣达500人之众,国王还恃武力从邻邦“请”来当时号称“四日照世”之一的名僧童受,并为他修建了“台阁高广,佛象威严”的寺院,使朅盘陀成为这一地区小乘佛教中心。朅盘陀国继承并发展了汉代葱岭各部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即使在中原分裂后形成南北朝期间,也屡次派遣使者,远行万里,同北魏和梁朝进行联系,并贡献土产。唐初,朅盘陀受辖于播密州,同中央的关系更加密切。

  朅盘陀国大约存在500多年,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吐蕃势力达到帕米尔一带,朅盘陀国国王裴星归降吐蕃。此后,唐朝为加强西部边防,在开元年间设立了属安西都护府管辖的“葱岭守捉”,扼守帕米尔高原,实行有效的管辖。宋、元之际,塔什库尔干称为色勒库尔,朅盘陀的后代也随之成为色勒库尔人。

  蒙古人征服中亚之后,色勒库尔连同中亚大片土地一起归属于察合台汗国。由于几经战乱,又常遭附近割据势力的掳掠,色勒库尔的塔吉克族人口锐减,而且大部分散居在深山幽谷之中,经济发展停滞。明朝时期,统领南疆广大地区的叶尔羌汗国一直向色勒库尔派驻阿奇木伯克,色勒库尔地区成为叶尔羌汗国的一部分。叶尔羌汗国解体之后,由于战乱仍频,塔什库尔干地区和塔吉克人的社会生活受到严重损害,很多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17世纪初,色勒库尔为察合台汗后代建立的东察合台汗国所属。由于社会环境比较安定,人口逐渐发展,在色勒库尔的中心地带建有许多小村落。18世纪初,伊斯兰教的伊斯玛仪教派的“伊禅”色以提利在察合台后裔的支持下成为色勒库尔塔吉克的统治者。

  1759年,清朝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在新疆实行军府制度,设置了统辖新疆的伊犁将军,喀什噶尔以西及帕米尔地区都属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直接统辖。色勒库尔沿明旧称,划为色勒库尔回庄,实行伯克制。1884年新疆建省,取消了南疆的伯克制,色勒库尔由莎车府分设“蒲犁分防通判厅”。辛亥革命以后改为蒲犁县。

  以鹰舞最为著名

  塔吉克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传说、故事、诗歌、舞蹈等。诗歌是口头文学中最重要的形式,人们在各种场合往往触景生情,即兴演唱,较著名的有《雄鹰》《白鹰》《聪明的宝石》《利克斯尔》《各式各样的》等“玛卡姆”(大曲)。这些诗歌有的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有的表达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故事、传说大都以爱情为题材,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和希望,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塔吉克族特有的乐器有“纳依”(用鹰翅骨做的短笛)、巴郎孜阔木(弹拨的七弦琴)、热朴甫(弹拨的六弦琴),其中,纳依和热朴甫是塔吉克族最喜爱的两种乐器。

  塔吉克族舞蹈形式多样,有鹰舞、习俗舞、模拟舞、傀儡舞和歌舞戏等,其中以鹰舞最为著名。鹰在塔吉克民间传说中是英雄的象征,鹰舞多为双人舞。舞蹈时,舞者屈膝、耸肩,模拟雄鹰展翅飞翔、回转盘旋等动作,其动作刚健、强劲,并用鹰笛、手鼓等乐器伴奏。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杨  鸥编辑整理)

塔吉克族
鹰笛的传说(TA说民族)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