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百岁红军唱山歌

本报记者 陆培法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1月30日   第 05 版)

  老红军徐盛久在教孩子们唱歌。

  图为老红军徐盛久

  图为老红军徐盛久(左)在劳作

  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一群不老的传奇:他们身上,有对死生的坦然无畏,对信仰的坚定纯粹,对生活的乐观豁达。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红军。

  本报记者今年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当年的中央苏区江西省兴国县,就碰到了这样一位令人难忘的老红军。

  现年已经101岁的徐盛久老红军,一生一直坚持用他熟悉的方式,执著地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感受编撰成山歌,在新时代继续用当年红军的那股激情,向世人宣讲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家乡的腾飞巨变。

   

  新编山歌感谢党

  今年深秋的一个日子里,兴国县长冈乡石燕村,一群老红军、老党员一起正在收看中共十九大文件资料。老红军、兴国山歌传承人徐盛久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即兴演唱了一首兴国山歌,铭记党恩,颂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兴国是山歌之乡,也是著名的将军县、烈士县、苏区模范县。在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在发动群众扩红支前、参军参战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宣传动员作用,留下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佳话。

  101岁的徐盛久,是文化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赣州市唯一入选的民间艺人。

  徐盛久曾读过几年私塾,后迫于生计,14岁开始学打铁,15岁时召入位于兴国县古龙冈镇寨上村的中央红军兵工厂寨上分厂,成为兵工厂里打制刺刀的小铁匠。1931年入选苏区蓝衫团,成为红军宣传队里的山歌手。

  “哎呀嘞,我的锣子一打响洋洋,我们苏区的山歌我来唱一唱,我们兴国的振兴五周年,到处搞得很漂亮,新农村建设也搞得好,关心老人也很舒畅,对待文化也很重视,交通建设也很坚强,特别是照顾我们老干部,党员干部来采访,两学一做都实现,兴国做出了好榜样,我要发扬苏区干部的好传统,两年就要实现上小康,我们全县人民的生活很好,你知不知道这就是我关心的,我要感谢领导感谢党!”

  本报记者刚到石燕村采访,就看到老红军徐盛久精神矍铄,向在场的人员唱响新编的兴国山歌。他用一百多年的岁月积淀和丰富经历,向我们讲述着他所经历的时代巨变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不得工钱也高兴

  人称“歌师”的百岁老人徐盛久演唱山歌的历史有60多年之久,从苏区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从改革开放时期直到今天。他说:“我从小就喜欢唱山歌,越唱越有味,越唱我越喜欢唱。”

  兴国是著名的山歌之乡,对于兴国民众来说,唱山歌谁都能唱上几句。1916年,徐盛久出生在兴国县长冈乡石燕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石燕村有喜爱唱山歌的传统,那时,全村有三百多人,会唱山歌的竟有二百多人,在田野,在山岗,到处山歌飞扬。

  徐盛久的家人虽算不上歌手,但他们极喜爱唱山歌。在这种环境中,徐盛久从小就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很小就学会了一些启蒙山歌,并且喜欢上了唱山歌,每天放牛、砍柴、割猪草时,总会跟着大人唱个不停。由于徐盛久的嗓音好,村里很多人都爱听他唱歌,小孩子们也都跟着他唱山歌。如今的徐盛久不仅是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还是红军烈士后代(父辈也是红军)、失散红军。

  寂寞的打铁生活磨不掉他想唱歌的念头,每当夜幕降临,徐盛久便跟着村里唱山歌的能手走村串户进行演唱。不得工钱,他也觉得心里格外高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第一支山歌是徐盛久唱出,“解放后后来搞合作,有山歌对、文工团。组织开会比赛,打擂台。”他说,我随便拿一个报纸,我看一下,就知道唱山歌,叫我唱什么就唱什么。改革开放后唱共产党的胜利,解放前的苦,吃树根草根、牛皮,永远忘不了。

  1952年,徐盛久被推荐参加江西省民政厅疗养院艺术团,在那里一住就是半年。当时,他既要为伤残老红军、老战士演唱歌曲,又要指导艺术团演员们的表演和化妆技巧,努力的工作受到一致好评。上世纪60年代,全省社教工作组在兴国县良村学习,徐盛久作为文艺工作者代表作报告。80年代起,兴国县不定期举行重阳山歌擂台赛,徐盛久次次参加,获得多次优秀歌手称号。

  “曾记否,那泥泞坑洼的天路,今已遍地坦途;曾记否,那进风漏雨的土房,今已坚固宽敞;曾记否,那昏暗微黄的灯泡,今已锃光瓦亮……虽只有短短五年的时光,但苦难的日子却已从生活中远逝,幸福的日子已同群众深情相拥。”老人深情地唱道。

  为了培养兴国山歌人才,兴国县非常重视,大力扶持。早在1986年,《兴国山歌选》已正式出版,选取了在民间流传的部分经典曲子,内容分为爱情篇、祝赞篇、苏区篇等等,到目前已经出版了第三编。现在政府有组织地创作山歌万首,整理山歌五万首,一年一度的山歌会选拔人才,通过一场场擂台赛,一批原生态的山歌手脱颖而出,从单一的独唱、对唱到联唱、合唱、小演唱等创新形式,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将山歌表演舞台化

  百岁的徐盛久老红军,精力充沛,腿脚灵活,一点也不显老。

  同记者一见面,这位老人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和小儿子一起,拿出去年百岁时照的全家福像。

  徐盛久老红军先后娶了三个妻子,生有15个孩子。已有儿孙四十多个的徐盛久老先生的家,是从山脚往山顶层层扩展的一排红砖房。可以想象得出,这位子孙满堂的老人的生活,目前过的真是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妻子年轻时也是个山歌手,这位70多岁的老妻,细腻白润的皮肤容光焕发,和丈夫一样一点也不显老。看见这对老夫妇有如此好的精神状态,记者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个很有福气、家运极好的人家。

  徐盛久21岁时投师学艺,学会了一整套山歌表演。师傅朱先昭就是本村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入选要求是上要有师承渊源,下要能带徒传艺的民间艺人,徐盛久就是符合这样条件才在过五关斩六将的层层筛选中入选的。

  徐盛久夫妇与4个儿子、两个女儿及其孙子、曾孙一家四代都会唱山歌。徐老颇为感叹地说,我的这些业余爱好,没有想到是我们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政府这么高度的重视,我一定会把这门技艺很好地传承下去。

  “应该对山歌进行改善改编,将唱山歌舞蹈化、舞台化,加上很多的动作,不要只是干巴巴地唱。可以组织几班人,统一学习化妆、表演等技术,让懂得的老师去指导。兴国山歌这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上应该被保护和挖掘。”徐老还有许多对兴国山歌传承和发展的具体看法。

  如今,徐盛久每天仍然坚持练嗓子、搞创作,有空还去深山中瞻仰一下红军当年的兵工厂。他在期盼中坚守,期盼兴国山歌可以长久传承。他坚守着对兴国山歌深情的爱,一直到老。

百岁红军唱山歌
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习近平讲故事)
靠自己在农村闯出一片天地(众生相)
责编:杨俊峰 邮箱:rmrbzgg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