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客家文化融血脉 解囊公益报家乡

张柳青 邓 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1月27日   第 06 版)

  “我在蕉岭还有亲戚,每年我都会回来一两次。感受到中国越来越强大,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创业也更有动力,我会继续不遗余力推进梅州印尼交流合作,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印尼梅州会馆会长陈志明说。

  看准时机做大做强家族企业

  上世纪初,许多客家人为谋生背井离乡,从松口火船码头坐船辗转汕头,下南洋、闯世界。陈志明的爷爷就是闯世界的勇者之一。

  陈志明的父亲陈国荣继承家业后,逐渐做大,1956年,陈志明在万隆出生。197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他便开始跟随父亲学做生意。

  这一时期,印尼实施经济发展计划,大力鼓励企业发展工业,许多公司开始大规模地办厂,需要大量化工原料做支撑。陈志明与父亲看到了这一商机,开始做大化工原料这一贸易。

  “随着印尼国内的化工原料需求量不断增加,1982年,我看准时机,和新加坡的一个朋友与日本一家大公司合作,建设了自己的码头、购买了油罐车,将散装原料装桶再转卖给工厂,成本降低了,能实现更多的利润。”陈志明说,“建设码头、进口散装原料让家族的生意逐渐兴旺。”

  至目前,陈志明已先后跟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开展出口贸易。

  客家文化教会他勤劳不放弃

  陈志明从小就接受中华文化及客家优良传统,“我的客家话和我对家乡的认识,都是奶奶小时候教我的。”

  因为父亲工作繁忙,陈志明小时候都跟随奶奶生活。奶奶一点点地教他讲客家话,告诉他无论身在何方,一定不能忘记家乡文化,忘记家乡人。“阿婆告诉我一定要尽自己的能力为家乡建设出力。”陈志明深情回忆。

  “我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行为处事都是中国式的。”陈志明说,为了让父亲不忘记家乡文化,爷爷曾将父亲送回蕉岭生活,让他初中毕业后再回到印尼万隆。

  在陈志明一家人的心里,家乡与自身血脉相连,不可分割。他说,在万隆会议期间,为了保证代表团团员的安全,万隆的华侨客属社团发动华侨借出住房给中国代表团居住,他们一家人毫不犹豫地借出去。

  1987年,中印还未正常邦交之时,父亲为了回到梅州,想了许多办法,最后辗转到澳门进入,“阿爸一次又一次地捐资家乡文化、教育、医疗等事业,祖辈们这些爱国的行为,我们子女都是耳濡目染,深受启发。”

  继承父亲遗愿支持家乡事业

  1992年,36岁的陈志明回到家乡,觉得家乡各项事业都还需大力发展。当时,他的父亲以奶奶的名义,在母校新铺中学捐建了教学大楼,还捐资家乡修建公路、水圳、道路、凉亭等。

  此后,他父亲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的捐资不断增多。父亲2005年去世后,他开始继承父亲的志向,继续捐助家乡各项事业。陈志明说,“人一辈子也不长,想尽自己的能力为家乡做好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每次回来都发现家乡有新变化,现在的梅州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活力了。”陈志明说,“我很愿意回来多住住,也希望有机会回来投资。”

  陈志明同时也是印尼梅州会馆的会长,自2001年担任会长以来,他不断加大会馆与梅州市政府在文化、经济领域的往来,不断拓宽印尼客商与家乡的沟通渠道。他说,接下来他将在加强双方年轻一代沟通、交流和合作方面努力,让年轻的印尼客侨能继承祖辈们的事业,继续扩大与家乡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使年轻一代的印尼客侨关心关注家乡建设,积极寻找商机,繁荣两国的经贸发展,达到双赢。” 

  (来源:《南方日报》)

华人社区
美不断收紧移民政策 华人担忧(侨界关注)
海外华人不是“沉默族群”
多伦多华社庆祝加国国庆
客家文化融血脉 解囊公益报家乡
责编:杨 宁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