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甲骨再次“惊”天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1月27日   第 02 版)

  刻着文字的甲骨
  (资料图片)

  一片甲骨惊天下。100多年前的世纪之交,清代学者王懿荣在一种被称为“龙骨”的中草药上,发现了细小的刻画。这些神秘的符号经专家考证,被认定就是上古时期的文字——甲骨文,由此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

  甲骨文日前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再次“惊”了天下。

  10多万片甲骨正得到精细整理

  近年来,随着一个个项目相继开展,10多万片殷墟甲骨已经或正在得到精细化整理,殷墟甲骨文进入全面整理和研究新时期。

  “现在对甲骨文的整理研究是全盘的、精细的、与时俱进的,把保护放在了第一位,每一个小片都不会漏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学会会长宋镇豪对新华社记者说。

  目前,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及保存现状已基本摸清,约有16万片甲骨文,共有单字4300多个,已释读字有1600多个。

  写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晚商王室贵族占卜和记事文字实录,是中国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发现100多年来,甲骨实物流散世界各地,研究者难以见到甲骨实物。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主持编集了《甲骨文合集》,引航了殷商史研究的深入和甲骨学科的全面发展,但此书只辑集41956片甲骨,后来的《甲骨文合集补编》补收13450片甲骨,漏收未收甲骨文数量仍相当可观。

  当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与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等几家甲骨文大宗收藏单位互相支持,密切协同,正分别对三大批7万多片甲骨进行彻底整理与研究。

  此外,随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中国还将建立甲骨文全文数据库。“甲骨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将会有更多突破。”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旭东教授说。

  “冷门”不冷 代有传承

  初冬的北方并不是旅游的最佳时节,但位于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却迎来了旺季。乍看起来,小屯村与别处农庄毫无二致。但作为甲骨文最早的发掘地,小屯村所在的殷墟早在10年前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科学有效的保护。明年,就是殷墟考古90年纪念。

  离小屯不远的安阳市区,有一座专门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字号的博物馆。在这个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二层的甲骨学堂,一群孩童有模有样地在纸板上划写着。一个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再到楷书,稚嫩之笔抒写着中国文字的演变历程。

  此次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于长期从事甲骨文研究和推广的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事”。“社会大众对于甲骨文知识的认知度将会不断扩大。”郭旭东说。

  “女字尽显婀娜姿,双臂交叉神情慈。跽坐于袭并非跪,古代习俗见于斯。”甲骨学堂上,一个甲骨文中的“女”字形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大家纷纷到讲台用身体来表现这个字。“比如,我们会挑选一些象形程度高的字介绍给孩子,通过解读文字背后隐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这个字从古到今历史演变发展过程,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汉字的一些特征。”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负责人杨军辉说。

  古老的甲骨文 年轻的甲骨学

  2016年10月28日,一则发在报纸上的“悬赏令”引起大家的注意: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

  虽然在甲骨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方面有很多突破,但在等待释读的甲骨文中,任何一个字的破译都将是一场“攻坚战”。甲骨文百余年的研究史上,虽然几次出现破译全部甲骨文字的有轰动效应的种种“新方法”,但在“轰动”过后,并没有使真正的文字考释工作有所前进。

  有人说,商代的甲骨文简直就是当时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但从目前来看,对这部“百科全书”的阅读与理解还远没有达到深入与全面。

  百年来,为解读中华文化基因,几代学者著述不辍,他们或收集著录,或考释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蕴藏的古代社会奥秘,探索甲骨文的脚步从未停滞。然而,后继乏力是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长期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我们这个行业,70岁都还算是年轻人,但甲骨文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培养更多的接班人。”郭旭东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将使甲骨文研究的低迷形势得到改观。

  (据新华社郑州11月26日电  记者刘雅鸣、史林静)

中国-中东欧农产品物流中心建成
布局网络强国,中国下出“先手棋”
国际创新大赛作品亮相
瑞典中国海上丝路文化展举办
广西龙脊梯田入选全球农业遗产
南京大屠杀唯一影像记录者之孙“重拍”祖父路
甲骨再次“惊”天下
中国被盗文物信息平台上线
抢险救援大练兵
责编:陈劲松 张一琪 叶 子 邮箱:diery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