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口述史学者陈娜:

“文字肖像”的勾勒者(众生相)

张 达 顾桥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1月23日   第 05 版)

  “你的口述历史作品,既有美思,又有文采,清新俊逸,风韵天然。” 能得到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如此评价,口述史学者陈娜究竟做出了哪些不凡的业迹?

  现年34岁的陈娜,是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副教授。纤细高挑的身材和优雅知性的打扮,掩盖不了她内心对学术研究的执著。她曾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当选过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如今,她沉下心来做起了口述历史研究。至今,她已完成了三十余位当代中国新闻学者的口述历史研究,积累口述史料逾百万字,公开发表的阶段性成果达三十余万字。

  然而,口述历史并不好做,海量的文献整理和漫长的实地采访,使其成为不少研究者不愿触及的“冷僻领域”。

  从2010年着手研究以来,陈娜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打开她的28寸大旅行箱,整齐地罗列着录音笔、耳机、摄像机、单反相机、三脚架等器材。“这些都是访谈时的必备工具,也是我忠实的出差伴侣,”陈娜告诉笔者,“你看,其实我的日常用品并不多,基本上是设备占满了空间。”

  频繁的出差,还让陈娜养成了一个职业习惯:一上卧铺就赶紧“抢占”电源,抓住旅途中的一切时间缝隙投入工作。“火车也是不错的工作场所,采访结束后,我需要趁热打铁,立刻整理资料。”车轮飞速运转,车厢有节奏地动荡,人物的叙述在陈娜的键盘上被敲击成文字。

  陈娜心里清楚,研究口述历史意味着“坐冷板凳”,但她选择了知难而进。“每当我完成一篇人物口述访谈稿,就像是经历了一遍大师的人生;研究暂告一段落,回到现实世界,我都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对陈娜而言,这种感觉奇妙而艰辛,是她开始研究前从未想到过的人生体验。此外,她还发现了一些新闻史研究尚未关注到的角落。“以前人们提到甘惜分、方汉奇这样的学界泰斗时,主要关注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其实他们更是爱国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对我而言,或许这比汲取他们的学术养分更重要。”

  “画家用线条勾勒人物的形态,而我用文字勾勒人物的思想。”陈娜骄傲地抬起头,露出招牌式的温馨笑容,“这么看,我可以算是‘文字肖像’的勾勒者。”

  作为大学教师,陈娜还将口述历史带进了课堂,开设了《口述历史理论与实务》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开始走进并了解这个“冷僻领域”,并加入到她的研究团队中来。2014年,由她指导的国家级大创项目《立体式空中的活态历史:天津地方新闻史新探(1886-1949)》以“优秀”等级结项,其中扎实的口述历史研究方法成为了最大的亮点。

  努力的结果是沉甸甸的。陈娜从旅行箱中拿出3块移动硬盘,“这里存放着所有访谈学者的音视频资料,都是我的宝贝!”3块移动硬盘,装得下超过一千部电影,可在陈娜独自背上行囊做研究的7年里,她的心路历程可能一千部电影也拍不完。

  “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自己将向何处去,口述历史正是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未来的窗口。” 从今年9月开始,陈娜开始家族史的研究,与她的学生一同在口述历史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地瓜土豆的启示(习近平讲故事)
中国提供方案 全球物流狂欢
“文字肖像”的勾勒者(众生相)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