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秦伟,从友人推荐她谈青瓷的书开始。那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兼紫禁城出版社社长的王亚民请秦伟将其书稿《长河落日:早期青瓷随笔》扩充为《悠悠青瓷》一书,以便列入“文物的故事系列”。
《悠悠青瓷》广泛谈及青瓷的种类,如鼎、盉、瓶、盆、洗、杯、缽、罐、壶、罍、尊、豆、盂、匜、甬钟、磐、錞于、句罐、角形器、简形器、璧、犬、镇、矛、锯镰、锄、铲、温酒器、炭炉、香薰、烛台、砚、蛙形水滴等。
秦伟在序中說:起源于长江下游的古陶文化至今已有上万年历史,比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还早2000年。影响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滨文化,之后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传承后产生了各自的玉石文化。秦伟认为“天人合一”是古陶艺术创作思想的基础,也是早期青瓷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古陶不单是实用器,还是“天人合一”的生命意义之象征。
接着王亚民邀请秦伟撰写《瓷器的故事》。书中,作者从彭头山即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之一说起,谈到距今8000年左右,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的古人已开始生产红陶,不仅为了实用,还有礼敬的意义。联想到红山文化祭坛、良渚文化玉琮等,跟着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位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等古陶瓷。
作者将原始青瓷的探索引申为瓷器的发明,循着三国青瓷、南北朝佛光仙境造型、雍容华丽的唐代瓷器、精巧秀丽的宋代瓷器、浑原质朴的元代瓷器、浓墨重彩的明清瓷器、民国景德镇“康德年款”瓷器,浅绛彩到新粉彩而产生的“珠山八友”,再到外销瓷。以瓷器美学与实用价值贯穿,仿佛“从神农耕而作陶”至民国的一部瓷器简史。
这之后,王亚民又邀请她主编《原始瓷器研究》一书。原始瓷器创烧于商代前期,止于东汉,被后世认为尚未达到成熟瓷器的标准。因而,东汉之后近2000年,一直被主流审美边缘化,被忽视,被毁损,存世量有限。本书汇集国内诸多学者如河南省考古文化研究所安金槐、中国国家博物馆李知宴、南京博物馆宋伯胤、浙江萧山博物馆施加农的研究成果,共57篇论文,近60万字,旨在探究原始瓷的起源、产地、工艺、文化特性,倡导珍惜保护这一人类瓷器“鼻祖”。
上述3部书出版后,王亚民觉得有必要以玉器为切入点,把考古学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研究结合起來,引导秦伟合作出版了《玉器的故事》。此书对玉定位:“原玉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神玉期:仰天俯地,以玉事神”“王玉期:巧夺天工,代言王权”“民玉期:玉尽其美,祥瑞众生”,形象直观地演绎了中华民族玉文化的历史进程。作者指出,“女神”是原始社會“母神崇拜”详实而生动的物证,玉片没有装饰的意义,主要是体现“神目”的功用。
从《悠悠青瓷》到《玉器的故事》,都是熔科学性考古报告、历史文献与艺术史于一炉。平实的叙述语言,娓娓道來,宛如黃河、长江流经中华大地,是一部瓷器与玉器工艺的演化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流变史。从这几部书开始,徜徉在原始青瓷到玉石文化,巡游在8000年的历史长河。随着秦伟的生花妙笔,一起穿梭在中华文明的时空里。
(作者为台湾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