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北京大学人文学苑里响起了嘹亮悠扬的山歌声,充满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曲调伴着吴地方言,让在场的100多名北大师生完全沉浸其中。当晚表演的嘉宾是16位来自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白茆山歌艺术团的纯业余歌手,在北大中文系的邀请下,走进北大校园。
演出由开场山歌、情歌篇、生活篇、劳动篇、原生态改编篇组成,共展示了《一把芝麻撒上天》《俏情郎》《盘狮子》《摇船歌》《舂米歌》等十多首经典的山歌曲目。表演者横跨了艺术团的老中青三代山歌手,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歌)的3位省级传承人以及1位苏州市级传承人表演了自己的拿手曲目,获得了在场师生们的热烈反响。尤为特殊的是,此次表演还吸引了几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他们来说,在北大如此近距离、原汁原味地聆听民歌表演还是第一次,演出结束后,留学生还兴奋地与歌手们合影留念。
除了精彩的表演之外,当晚,北京大学中文系还与古里镇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民间文学和吴方言采风实践基地”的合作意向书,以期能在今后更好地了解传承白茆山歌和当地丰富的民间文化,相信此举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引向更好的未来。
27日,白茆山歌艺术团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概论”的课堂上,进行了又一场精彩演出。歌手们穿着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蓝底花衣,女歌手们还扎上了蓝花头巾,显得素雅而活泼。他们相继演唱了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以及改编的新民歌表演。情歌婉转多变,隽永深情;生活歌表现了江南地区的传统生活,82岁高龄的邹雪英奶奶演唱盘歌时依然精神抖擞,一气呵成;劳动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的劳动生活;新改编的民歌则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音乐的范式,运用美声、和声、多声部等手法,悠扬动听,现场观众纷纷鼓掌称好。
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介绍,白茆山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不仅历史悠久,且蕴藏量极其丰富。白茆山歌一直在民间口头流传,生动地记录了白茆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时至今日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活力,是吴地民歌中杰出的代表,也是江南农耕文化最自然和充沛的感情源泉。近距离欣赏到白茆山歌的高校学子也表示,通过这次机会越发体会到民间传统文化的珍贵意义。
(文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