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业居于重要的枢纽地位。小到个人存款理财、大到企业融资扩大再生产,都离不开金融。因为金融业虽然表面上是资金的融通,但实际上却是生产要素在更高层级上的优化配置。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素和商品流转范围的扩大是获得增长的重要方式。这意味着,当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越来越深,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动力和压力也就越来越大。由此可见,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正是基于对这种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一带一路”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这也对中国金融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很多“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提升地区互联互通水平、造福相应国家人民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很多企业有着强大的建设能力,但有关投资合作项目特别是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综合风险高。此时,如果缺乏必要的金融服务支持,就会陷入“起跑不利”的尴尬,不仅制约中国企业抓取商机,而且不利于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影响当地民众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信心。
中国金融业有必要、也有能力为融通全球贡献力量并发挥好三方面优势:
一是资金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经济发展,让中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积累了丰富“家底”。例如,银监会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240万亿元人民币。可以说,如今的中国金融业有着强大的能力,来为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经验优势。资金融通的过程,常常交织着各种风险。相比于实体经济各行各业当中的企业,金融业在经济社会中的接触面更大,对风险的探知与掌握能力也就更强。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金融机构应该发挥好自身在风险分析、防范、化解方面的经验优势,在中外企业合作时的项目选择、交易撮合、方案制定、资金托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信息优势。金融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本密集、智力密集、信息密集的高端服务业。近年来,中国很多金融机构都加速国际化建设,在海外设立了很多分支机构并雇佣了当地员工。因此,在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及融通全球的过程中,中国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将自身网点及布局优势转化为信息优势,为中外企业互利共赢“牵线搭桥”。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十九大报告精神的不断落实,世界经济发展将会有更多中国贡献,融通全球也会迎来更多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