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发展指明了方向。
5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成为根本目标,体育正在逐渐回归“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初心,全社会形成了全民健身的新时尚。如今,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近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接近九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逾1.57平方米。
但不容回避的是,如今希望动起来的公众,找不到运动场地、不知道如何科学健身等情况依旧存在,精品体育赛事稀缺、健身休闲场所不多、健康管理和咨询尚存空白等体育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要实现这个目标,不解决以全民健身为主体的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发展“短板”是不行的。实际上,如果说全民健身是群众体育的基础,群众体育也可以看做竞技体育乃至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和根本。离开了全面健身这个基础和根本,体育强国就无从谈起。
因此,加快建设体育强国,需要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长期以来,相比于竞技体育的一枝独秀,群众体育的潜力和作用仍有待深入挖掘,尤其是如何引导公众开展更深入更科学更全面的全民健身运动,进而为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群众基础。
同时,需要继续扎实完成《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确定的主要任务。例如,该计划提出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就对相关部门下一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让体育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如何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的良好社会风尚等。
目前,全民健身基本还是由政府体育部门推动,但受制于有限的人员、经费,往往只能举办一些示范性、象征性的活动。要真正植根于全民,未来还需要注重吸纳社会力量、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格局。
总之,对于全民健身来说,目前公众热情高涨,国家高度重视,机遇可谓前所未有;同时,相关短板仍然存在,各方理念仍需更新。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需要体育界和相关各界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开拓全面健身的全新篇章,为体育强国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