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者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国际气候影视大会上,从云集的世界各地研究气候变化的大咖中,惊奇地发现2名身穿红色袈裟的喇嘛。
果洛周杰和华泽喇嘛都来自青藏高原上的寺庙青海白玉寺,他俩红扑扑的脸庞上一直带着微笑。“你们为何会参加此次国际会议?”我好奇地问。“我们拍的纪录片被大会选为参赛作品,是被大会邀请来的。”他俩回答。
喇嘛也拍片?是的,他们拍片不为获利,不为出名,只为公益宣传。果洛周杰家住三江源,他拍的《水》的所有影像都来自家乡。片子开头是很多年前的情况,小朋友拿起湖水里的冰块就能吃,阿妈不断舀水在桶里,画面是所有人都渴望的纯净。而现在是湖水里泡着大量塑料垃圾,当地牧民不得不排队接自来水。
华泽的《祈福的忧虑》,则用镜头真实记录了当地越来越多人不按藏传佛教法理随意投放宝瓶、悬挂经幡后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牦牛误食各种难以降解的垃圾后慢慢死去,曾经庄严美丽的圣湖神山也被破坏。
“只讲环保道理,老百姓很难接受,拍成片子后,他们看到自己行为的危害后,开始一起动手清理垃圾。”华泽告诉我拍片的初衷。而果洛周杰看到影视作品的良好宣传效果后,又发起“万物之眼”活动,指导当地牧民自己买设备,用摄影机记录下这些年三江源环境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藏族青年学习用镜头记录家乡生态的变化,同时,家乡的环境也越来越美。
从西部高原古朴的乡村,到东南沿海现代化的都市,都活跃着中国民众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身影。由民营企业深圳航都文化公司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的中国首个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公益影视活动——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于2015年在深圳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那届大会征集到来自全球93个国家的1245部作品,选送了6部作品参加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2016年第二十二届联合国气候变化马拉喀什大会,在国际舞台传达了中国民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声音。
本届大会有8个国家的12部作品获奖,其中包括华泽的《祈福的忧虑》,此外《垃圾分类,从我做起》《野性深圳——红树林的生物钟》《低碳农业ABC》等中国影片也获得大奖。大会还强调环保从孩子抓起,发起了“青锋少年奖”,深圳市中小学生获得了相关奖项。
“气候变化的能力和行动需要好的叙事表达,通过影视手段可以以形象的手法,让深奥的科学研究更易理解,更能唤醒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和行动。”在绿色科普影视活动走进武警广东边防总队第六支队活动上,深圳市航都文化公司总裁陈素平对记者表达了一个企业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