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毛南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0月14日   第 07 版)

  毛南族聚居区的喀斯特地貌

  毛南族

  美观实用的毛南族竹帽

  毛南族擅长养牛

  毛南族总人口数为101192(2010年)。

  毛南族聚居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麓的余脉之间。境内喀斯特山地、丘陵、峰林谷地交错发育,重峦叠嶂,千峰林立。毛南族聚居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少霜雪,雨量充沛,很适合农作物的生产。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之一种。毛南族许多人都能说壮语、汉语或布依语,并通用汉文。为弥补本民族无文字的缺陷,历史上毛南族人民还模仿汉文形声字的结构方式,假借汉字的音、义来拼写毛南语,构成“土俗字”,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史诗、民歌和宗教经书等。

  1956年7月经过民族识别,正式确定毛南族为单一民族,称为“毛难族”。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意见,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

  

  尊师崇文

  广西毛南族自称“阿难”或“哀南”(单称)、“窘南”(众称),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译成汉语即是“毛南人”的意思。“毛南”之称源自地名,最初见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该书称:“自融(州)稍西南有宜州。宜处群蛮之腹,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荔波、赢河、五峒、茅滩、抚水诸蛮。”这些地方包括了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相邻的南丹县,以及紧邻的贵州荔波县境。“茅滩”又写作“茆滩”,当时“三南”地区被称为“茅滩”,谓此地人“茅滩蛮”。其后的汉文古籍、碑文亦有用同音异字“冒南”“毛难”“毛南”之类记载该地区及其行政单位名称。乾隆年间(1736-1795年),毛南人立有《谭家世谱》,碑文中开始出现“毛难土苗地方”“毛难甲”,“来毛难安处”的记载,此乃毛南族名称的正式出现。

  对于毛南族的族源,史料记载较少,方志碑文族谱记载亦不详。一般认为毛南族与布依族、仡佬族等南方民族有渊源关系,都是由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的。殷商时期,百越人就活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毛南族是由秦汉以前的“骆越人”、隋唐时期的“僚人”发展而来。

  毛南族都同姓同族聚居,一般一个姓氏为一个村峒。村落依山而建,多则几十户、少则十来户人家建立小村庄,最大的也不超过百户。

  明末清初时期,环江县毛南族地区就已经有了一种称为“隆款”的社会组织,由公众推举德高望重的男子为“村老”,主持内部公共事务及婚丧嫁娶等活动。除了村老,毛南族自然村中还有牌头以及学董、武相公、文相公。“牌头”由村民推选出来或政府任命负责催粮。“学董”是毛南族各村、峒负责办学的长者。村、峒的武相公则必须精习拳术武艺,掌握一套骑马、射箭的本领,曾到县或府去应试过,考中合格才赐武相公称号。

  毛南族素有尊师崇文的优良传统。早在宋代庆历七年(1047年),思恩县就开始有儒学训导(衙署)。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创建学宫。18世纪以后,毛南山乡普遍设立了私塾。辛亥革命前后,学馆、私塾改办为乡村小学。20世纪30年代初,不少毛南族人家把自己的子弟送到思恩县城、庆远(今宜山)、柳州、桂林等地就读中学或师范。但是,毛南族地区的教育总体还是非常落后。

  毛南族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明末,他们还使用着木制的锄头和犁耙。到了清代,才比较广泛地使用各种铁制工具,土地也开始逐渐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毛南族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还很差,当时使用的铁制工具仍较简陋,农田翻土主要使用锄头和脚踏犁,收割稻谷一般使用禾剪,效率低下,产量也不高。

  百味用酸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毛南族形成了独特奇异的风俗习惯,也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由于耕地不足,人们惜土如金,注重精耕细作,多实行轮种、间种、套种。牛不仅是毛南人耕田种地、运肥拉柴的好帮手,而且饲养菜牛也成了毛南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主要饲料是一种叫“卧鸟”的青草,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牛喂肥。

  毛南族饮食习俗中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百味用酸”。喜爱腌制酸肉、酸螺蛳、酸菜,都是待客的传统佳肴。酸类食品很多,尤以“毛南三酸”最有名,亦即毛南人自称的“腩醒”“索发”“瓮煨”。“腩醒”就是把猪、牛肉切成薄片,拌用生盐腌透,放置两三天等水分干后,将适量的香糯米蒸熟成饭,尔后放在簸箕里凉冷,与切好的肉片揉搓均匀,放在坛里压紧密封。在坛里腌制时间越长味道越鲜美。“索发”是一种酸味特异的螺蛳汤。其制作方法是把洗干净的钉螺用猪油干炒,待透熟发香后,趁热倒入坛里密封3个月后再揭盖吃用。“瓮煨”是一种盐水酸菜坛,用来腌制各种蔬菜,如萝卜、豆角、黄瓜、生姜、辣椒等,可以防止瓜果蔬菜放久变坏。

  毛南族和邻近的壮、汉族有共同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还有自己独特的分龙节。“分龙节”是广西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在农历五月间进行。毛南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气象经验和宗教观念,认为每年夏至后第一个辰日前后,降雨量有明显的不同,前时雨水均匀正常,后时则时雨时旱,容易出现旱灾,这是由于天上的“龙”布雨不均匀所造成的,要保证一年风调雨顺,六畜平安,就要祭神拜祖。过分龙节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大家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实累累,祈望五谷丰登。祭祀神灵与祖先都在三界公庙举行,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隆重而热烈,有时候还跳毛南傩舞。

  广西毛南族有“放鸟飞”的习俗。春节来临前,广西毛南族人就将采集来的藤叶精心编织百鸟。编成的燕子、山鸡、鸬鹚、画眉等都是栩栩如生的精美艺术品。除夕清早,各家主妇给百鸟的空腹灌上香糯,有的还拌上饭豆或加上芝麻馅,然后上锅蒸或煮熟。煮熟后把“百鸟”提耳穿起来,吊挂在整根的甘蔗上,一字摆开,架挂在堂屋香火前。孩子们等不得它们变凉,就央求着母亲给自己一只,拿着烫手的百鸟糯粑,炫耀地满村子疯跑。掌灯时分,主妇们把串着百鸟的甘蔗横挂在堂屋正中的香火堂前,让百鸟面向大门尾朝壁,祈祝百鸟啄食害虫,保护农作物丰收。元宵这一天,人们砍断甜甘蔗,再煮百鸟群,晚餐用百鸟当饭,以果汁解腻,这就是韵味无穷的“放鸟飞”。

  贵州和广西的毛南族都过端午节,但节日的内容和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毛南人身处崇山峻岭中,树木丛生,植被茂盛,中草药丰富。他们认为端午节这天采集回来的中草药药力最强。把采回来的草药放在锅里煮,用草药水给小孩洗澡,可以防各种皮肤病。

  毛南族的壁画、石雕、木雕、剪纸、织锦、刺绣、腊染和建筑造型等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中以雕刻和编织最有名。如今存留在下南乡堂八村东南凤腾山上的古墓群就是毛南石雕的典型代表。

  毛南山乡盛产竹子,毛南人普遍擅长用竹子编织各种竹帽、凉席。最著名的就是用当地产的金竹和墨竹编制的花竹帽。俗称“毛南帽”,又称“顶盖花”,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这种帽子精致美观又非常实用,是毛南族独特的手工艺品。

  牛粮之乡

  50多年来,毛南族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政治权利得到充分落实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南族地区建立了人民政权,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1984年9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上南和下南两个毛南族乡。1986年11月1日,国务院又批准撤销环江县,设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990年2月14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该条例的制定和执行是环江毛南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99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毛南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毛南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农田基本建设“改天换地”,热色农业迅速发展。毛南族世居大石山区,水资源丰富但难以储水。“石多土少水如油,雨降三日水淹地,雨停半日溪断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毛南山乡流传的歌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带领毛南族人民兴修水库、山塘、人畜饮水池,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使毛南山乡农田的灌溉得到了保证。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进行,毛南族地区的农业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养殖业是毛南族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毛南菜牛”由于采用科学饲养方法,产量大增,出栏率上升,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毛南族地区成为名符其实的“牛粮之乡”而饮誉四海。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改变了过去依赖矿业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以河池·环江工业园为龙头,制糖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林产品加工工业、冶炼工业等齐头并进的局面。同时大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世行项目、国债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桂西项目等进展顺利,与外商签订了不少投资合同,累计项目到位资金数亿元,比自治县成立初期有了大幅增长。

  交通建设成效显著。毛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大山之中,出门主要靠步行,运输靠人力和畜力,信息闭塞。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毛南山区人民群众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大力兴修公路,结束了过去靠两条腿与外界联系的历史。

  毛南族地区过去医疗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生病后只能靠一些草药和“刮痧”“拔火罐”等民间医方处理,身体健康没有任何保障,天灾人祸时有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拨给资金建立卫生院、卫生所,购买先进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

  毛南族向来重视文化教育。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毛南族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目前全县15个乡镇全部通过自治区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5%。

  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毛南族地区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1年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把毛南族等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确定为人口较少民族,在农田、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农村广播电视、集镇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并着重解决这些民族的农业发展、人畜饮水、基础教育、看病就医、收看电视等突出问题,毛南族和周边各民族一起走上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苗春编辑整理)

毛南族
“女儿节”与花糯饭(TA说民族)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