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第五届政府首份施政报告11日出炉,全文4.9万字,囊括251项新举措,聚焦经济民生,着力创新发展,尽展施政新气象。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就施政报告发言,一改以往逐字逐句宣读方式,讲理念、谈精要、言期愿,用最短时间诚挚表达管治团队施政决心和担当,让人们眼前一亮。香港各界对此多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份“不一样”的施政报告,为香港带来新的希望与动力。
报告有活力
早在施政报告发表之前,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就表示,这是一份“不一样”的施政报告,为香港整体经济、社会、民生建立了新的起点,提出很多大胆、果断的新尝试,用破格思维跳出传统框架,解决社会问题。
施政报告发表后,从报告全文和林郑月娥发言中,各界都感受到了涌动其间的新气象,大到政府角色,小到民生举措,创新精神浓厚。
《明报》社论指出,施政报告既有“派糖”项目,勾勒出愿景蓝图,也有投资社会推动长远发展的具体措施,政府必须更加积极进取,应做就做,不拘泥于“小政府”还是“大政府”一类的意识形态教条。
“提出了一系列长短兼具、务实而具开创性的政策措施。”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对施政报告深表支持,指出报告的内容全面翔实,更以新思维、新角度勾画了未来发展的愿景,有利于推动香港经济开创新局面。
香港工业总会认为,施政报告展示了新一届政府对各领域的承担,政府创科政策显示了推动香港在创科范畴急起直追的决心,对此“感到惊喜”。
立法会议员邵家辉在听取报告后盛赞报告带来惊喜,他向《橙新闻》表示,“算是喜出望外!应该给好高分。”
塑造政府新角色,打造管治新风格,再造理财新哲学。香港《经济日报》评论道,施政报告在各方面凸显务实和决断作风,“为香港郁滞局面打开了一扇门”。也正如施政报告开篇指出的那样,它将“带来新的起点”,“带领香港再上新台阶”。
内容够扎实
谈到施政报告最大的特点和亮点,人们均认为它聚焦经济民生的主题极其明确,政策措施极其务实,可行性与开拓性兼备,是一份接地气、重实干的报告。
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在施政报告发表前就看过了相关文件,他指出这份施政报告涵盖议题多且阔,显示林郑月娥上任3个月来,管治团队能即时回应市民诉求,以做实事为目标。
香港礼德齐伯礼行高级律师刘洋听完林郑月娥的发言后说:“林郑月娥讲不因争拗而搁置问题,不因为怕被批评而裹足不前,这在施政报告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与她本人一样有很深的‘好打得’烙印,迎着社会焦点而去,果敢有为。”
香港《经济日报》评论,施政报告很多方面都有着墨,政府不再议而不决,而是敢于决断,提出具体措施以至新猷,集中精力大搞经济民生事务,尤其回应当前最迫切的房屋和经济转型问题,凸显务实新风。
对于施政报告里的具体措施,香港各界也竞相热议、解读,表达支持和赞同。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表示,欣喜看到施政报告提及开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推行“快速支付系统”,引入“两级制利得税”,这些举措将为香港工商界带来前所未有新商机。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颜宝铃形容,林郑月娥的首份施政报告是开放、务实、进取的报告,尤其是将企业首200万利得税大降至8.25%、为企业的研发开支提供额外税务扣减等利好政策,令众多中小企业深受鼓舞。
“昨天公布的这份施政报告,总算是令这个行业的工作者,展露罕有欢颜”。香港执业注册中医师黄润波说,这是第一份对中医药发展着墨最多及分量最重的施政报告,如能落实贯彻,他用《易经》乾卦的爻辞来形容,将让香港中医药变成“飞龙在天”。
无论是推出置业阶梯方案、解决香港市民“上楼难”问题,还是为公共交通费用高的市民发放补贴,及为公营学校提供“空调设备补贴”,人们对这一个个具体举措都有获得感。
“无微不至里有满满的人文情怀。”岭南大学周文港博士感慨说,“从施政报告看得出,政府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扑下了身子、拿出了诚意。”
共识正凝聚
“一起同行、拥抱希望、分享快乐”作为施政报告的主题,人们也有深切感知。看完报告后,立法会一些民主派议员也对其中的相关内容表示认同,认为措施有力。更多人则在热议报告之余,展开了对如何贯彻落实的讨论,积极想办法、提建议,希望把施政报告执行到位。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说,创科方面,还要努力创新创业环境,如调整入境及移民政策等。经民联主席卢伟国说,乐见经民联有约100项建议获政府采纳,建议将创科研发开支占GDP比率10年内再提升至2.5%。立法会议员陈沛然说,施政报告承诺定期按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动逐步增加医管局经常拨款,期望日后公共医疗经常拨款按需求而定,缓解人手和资源不足问题。
对于施政报告大篇幅推出实践与青年同行的举措,不少香港青年认为林郑月娥有信度、有力度。青年民建联主席颜汶羽表示,个人最中意提升政府咨询架构的青年成员整体比例至15%,认为这是政府重视青年声音的表现,从解决青年置业难的问题上,“见到诚意”。
“同行建共识”。林郑月娥说,实现美好愿景需要的是社会团结一致、和谐共融、关爱互助。由施政报告开启的起点始,香港社会正凝聚起共识,向更好的明天而去。
“我想这是香港青年人,也是所有市民的期望。”刘洋说。
(本报香港10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