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从梅家坞茶农的变迁说起

陈绍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0月12日   第 06 版)

  琅砀岭下,梅坞溪边,坐在茶农老朱家的院子里,一边品茗,一边听他讲梅家坞的变化。老朱虽不姓梅,但祖辈都生活在杭州这个著名的山村。面前那杯碧绿的龙井茶,几乎是他和乡亲们生活的全部,也是他们快乐和烦恼的源泉。

  离西湖不远的梅家坞注定和中国千万个普通村落不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是对外宾开放的定点观光区了,周恩来总理曾先后去过五次,用最流行的话来说,梅家坞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大“IP”。2000年,随着梅灵隧道通车,梅家坞这个“IP”带来的“流量”更是陡然骤增,梅家坞也正式从一个传统农耕经济为主的山村,迅速转向了“茶楼经济”的“商业文明”。先是本地村民、然后是大量涌入的外地经营者在村里竞相经营农家乐,山村进入了无序发展阶段。而随着无序的发展,人们向往的“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的世外桃源景象渐渐远去,梅家坞最具价值的“乡村性”被迅速削弱。老朱说:那时候1500米的特色街上开了大大小小130多家茶楼,很多茶楼的茶都不是山上产的龙井,几百万游客进来,哪有那么多茶啊,我家三亩茶园明前龙井也就能收二三十斤。大家都只顾着赚钱,哪还有年轻人愿意学传统制茶手艺?

  好在政府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要把梅家坞建设成为集中体现城乡文化差异性和茶乡文化本土性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从此梅家坞开始实施政府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逐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由政府负责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秩序管理、宣传促销等,农户继续从事个体经营。整治后的梅家坞生态环境有了非常大的改观,重新恢复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美好环境。随着外地经营承包者的退出,传统手工制茶工艺也开始重新回归。

  在发展与保留之间如何取舍,是中国广大乡村面临的共同课题,一些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环境恢复了,收入有影响吗?我问老朱。老朱乐了,“现在不像以前那样茶叶采下来再找销路了,我们家的茶今年准备通过视频直播做预售,估计春节前,我家的雨前茶和明前茶就都预售完了。没准,我还能成网红呢!”老朱说。

美丽乡村 生态生活两相宜
哈里哈乡人的幸福生活
金秋送爽享丰年
从梅家坞茶农的变迁说起
大连向应:打造北方最美乡村
责编:罗 兰 邮箱:luolan9520@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