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也必须对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这种贡献不仅基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基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而且基于当代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汇通,基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9月23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原部长蔡武在中华文化学院成立20周年大会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论坛上如是说。
来自中、德、意、加等国的专家学者和部分在京教研机构及各地中华文化学院学员500余人参加论坛。这是自9月6日起中华文化学院陆续举办的“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化与‘一国两制’”“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系列高端论坛中的主论坛。
■ 贡献东方智慧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在论坛上指出:“21世纪的世界文明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当前,我们要努力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讲清楚中华文化,要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中华文明崇尚孝悌、尊奉民本、注重和谐、追求大同。这是中国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贡献的独特的东方智慧。
“早在500多年前,中华文化就开始影响西方世界。”欧洲汉学家、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沃尔夫冈·顾彬介绍说,“中华文化一直为西方文化提供滋养,但长期以来,西方人并不了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历史,更不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这位曾荣获德国翻译大奖“约翰·海因里希·沃斯奖”的学者多年来一直坚持翻译中国著作,向欧洲乃至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谈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历史交流,头发已白的沃尔夫冈·顾彬深情地说:“我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已经是半个中国人。”
■ 文明互融互鉴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文化学院院长严隽琪在大会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始终尊崇不同文明间发展机会的均等和发展方向的自主,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包容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表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时,要坚持‘做自己’,注重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也要坚持‘在一起’,注重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共通性。”
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弗兰西斯科·郗士表示:“中国正在主动与西方各国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更好地理解西方,同时也将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的对话交流、互鉴互融创造条件。”
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与世界应当在多元中求共识,在差异中求会通,在寻求统一中包容差异,在尊重多样中确立一体,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 探索共赢之路
当前,中华文明为新的全球化时代注入更为积极进步的文明内涵,中国应该在保持深沉的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努力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为优化全球治理秩序、塑造人类美好未来探索更好的共赢之路。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在论坛中表达了对中华文化为世界文明提供新解决方案的期待。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明显的今天,中华文明愈发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汉语热”不断升温,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更为频繁。截至目前,中国已在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15所孔子学院和1074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20年来,中华文化学院初步建立文化研修和文化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辐射港澳台侨精英和国际友好人士的培训交流格局,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次300余期,培训港澳台和华侨华人学员2.5万余人次。去年以来,以中华文明传承创新为重点,建设统一战线高端智库,打造“中华文明研究中心”,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