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9月19日 星期二

全社会参与自然区保护(百家谈)

陈劲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9月19日   第 08 版)

  滨海湿地多处于经济发达地区,在保护中面临着与当地经济发展相互掣肘的矛盾,红树林基金会摸索的“社会化参与保育模式”值得借鉴。

  关于“社会化参与”,广义的理解,就是全社会动员起来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狭义地说,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 社会组织 + 公众参与,是展开各项保育和自然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过去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方式,通常是将整个保护区封闭起来,尽量摆脱外界干扰,也不做过多的人工干预,相对保守。但在类似深圳这样的城市,很难做到。红树林基金会在工作开展中得到深圳福田区政府、环境水务局、保护区管理局、城市管理局、人居环境委等等几个部门的大力支持,深圳的创新精神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保护人员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在保护区做试验性的鱼塘改造,才可以托管市政公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执行力,将项目落地做起来;

  当然,单单靠政府和社会组织,还远远不够。毕竟,环境保护,既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政府或一个机构的事,它必须是全民的事。但是,如何发动公众,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就是个“技术活儿”了。

  红树林基金会的经验是,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先评估哪些适合公众参与。比如,生态公园的外来入侵物种,除了无瓣海桑还有薇甘菊、白花鬼针草、含羞草等等。除了园林工人协助清除,基金会还会邀请公众和捐赠企业的员工、客户等等来参与,这个过程既让他们了解了本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学习了红树林滨海湿地保护的知识,还让他们亲自动手出力流汗。这对大多数参与的公众来说,是个特别好的体验。之后,他们肯定会持续关注红树林、关注滨海湿地保护。这样的“体验式参与式”的保护行动把公众直接邀请到项目地来,这比任何口号宣传都来得有效。

  与保育工作相匹配的自然教育部门,则是红树林基金会面向公众做宣导的途径之一。他们在深圳不同的市政公园设立“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学校”,通过设计公园场景、开设与滨海湿地保育结合的课程以及请志愿者进行讲解的方式,每周开展一次,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让更多普通人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具体的保护行动中去。

  只有全民都关注、参与,滨海湿地保护以及其他生态保护工作才有可能真正见效。

掩在高楼大厦间的红树林湿地
全社会参与自然区保护(百家谈)
守护绿水青山
责编:罗 兰 邮箱:luolan9520@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