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有一个叫做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市政公园。这个以红树林命名的公园的西部,是绵延368公顷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位于城市腹地、掩映在高楼大厦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好深圳湾“小钥匙”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目前由红树林基金会(MCF)全面管理,是全国首个由政府交给社会组织托管的市政公园。因为特殊的生态战略位置,政府部门、生态专家组成了专业管理委员会,监督和考核红树林基金会的管理。
红树林基金会(MCF)给这个公园起了个可爱的别名,叫作“深圳湾的小钥匙”——公园地理位置狭长,形状像一把钥匙;同时,它既是守护深圳湾入口的“小钥匙”,也是开启市民公众近距离了解和学习滨海湿地知识、参与保护行动的“小钥匙”。
公园2015年12月底正式开园,近两年的时间,它的面貌在政府部门、专家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在红树林基金会(MCF)小伙伴的努力下,悄然发生着变化:
它安静: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这里都没有高音喇叭、没有广场舞,在这里的游人公众,只听得到各种虫鸣鸟叫。声音分贝在这里被作为日常监测指数,随时控制;
暴雨后,它不积水:设计之初,公园就采用了“海绵城市”设计思路,每次台风暴雨后,公园都能迅速恢复原状,让社区公众可以放心使用;
园区湖面有两座生态浮岛:公园采用“人工积极干预”举措,鸟类可以在浮岛上栖息出没,又可以与人类活动保持距离,人们可以赏鸟但不会伤鸟;
在这里,红树林被大量恢复,旧新州河入海口处的红树林虽然还矮小稀疏,但游人已经可以重新看到本地种红树。
MCF的工作人员还为园区规划出“野花野草”区、蜜源植物区、两栖摇篮……等等,提升生态环境水平,还对大量的外来入侵物种进行清理。
给候鸟准备五星“酒店”
“咱们做鱼塘改造以后,最理想能达到啥效果?”红树林基金会(MCF)传播部门的小姑娘曾问保育部门的同事。“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鸟量会有成倍的增长……”
这番对话发生在2016年上半年的一天。直到2016年11月,这段对话得到了印证。2016年8、9月间,红树林基金会(MCF)保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始进入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试验区约11公顷的4号鱼塘进行改造。传播部的同事灵机一动,将这个改造计划称之为“候鸟酒店升级计划”——也就是说,根据水鸟对栖息地选择的要求和水位控制的需求,将原本分割开来的7个小鱼塘合并打通成不规则缓坡、小岛以及深度不同的浅水区域。
10月底,在每年的候鸟季到来之际,改造完成了。9公顷成为高潮位时水鸟的栖息地,2公顷左右为淡水生境,湿地水域的面积增加了15%。
超出预期的是,红树林基金会(MCF)的工作人员在该区域进行鸟类监测的数据显示,鸟的种类数从66种增加到85种,其中鸻鹬类从5种增加到14种;最多一次记录到32只黑脸琵鹭在这里停歇;单次记录的最大鸟量达到6199只,是上个年度记录的8倍!
探索滨海湿地保护方式
据《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报告》的调查,目前我国滨海湿地保护存在几大特点:一是湿地大多属于人口密集区域;二是基本属于经济最发达区;三是这些区域也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短板。
如何补上这块短板?红树林基金会(MCF)在成立5年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红树林、滨海湿地保护经验:通过创新、创建“社会化参与的保护模式”,将政府支持与社会组织展开工作、公众参与完美地结合起来。“红树林基金会(MCF)成立以来,也经历了一个摸索的过程,而‘社会化参与的保育模式’逐渐显现出来……”红树林基金会(MCF)现任执行理事长陈劲松介绍说。
红树林基金会(MCF)聚焦滨海湿地保护正在以深圳湾为原点,通过小额资助、行业发展支持、模式复制等,将经过实践验证的保护模式推广到更广泛的滨海湿地区域去。